冯友兰家族家风初探
总编:杨建红 主编:胡奇强 文:宁富海 王秦生
崇德向善与做人气节是习近平家风家教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而唐河祁仪冯氏一门,人才辈出,名扬天下,根源在于形成并传承了良好的家风。探究冯门家风传承,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冯友兰晚年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河南省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冯友兰论及自己祖籍的文字时说:“我冯氏原籍山西高平县,始祖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经商来唐河之祁仪镇,因家焉,后遂为唐河望族。”当地人俗称“复盛馆”冯家。
冯家自山西迁徙至今,已历时一百八十余年,家族繁衍十代人以上。唐河祁仪,实际上处于鄂豫两省四县交界地带。晋商兴业,四海为家,冯友兰五世祖冯泰携子冯珽玙来唐河谋生,冯泰后来返回原籍山西高平县。唐河(1923年改为现名),古名唐州、唐县,东望淮源,西襟汉水,南控荆襄,畅通中原,为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长江、黄河、淮河文明在此交融共生,吸引大量山陕甘商人来此兴业。冯家一开始经营布匹生意,向赊店等地运送,后又从事酿酒等业,他们不失时机的将晋商敬业进取的优良传统与南阳、唐河等地的本土文化贯通,经过第二代冯珽玙艰苦奋斗逐渐站稳脚跟,生子跃南、汝南。跃南次子冯殿吉(既冯友兰的曾祖父),道光年间中武秀才,爱施与。独生子冯玉文,八岁时(1833年)冯殿吉死,靠其母涂氏、庶母茹氏抚孤成人,后来家道中兴。据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讲到,冯玉文本来有希望考中秀才,跟县官闹了别扭,又不肯去疏通,才遭学使不公之待遇,再也没有取得功名,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随发愤弃举业,专肆力古文辞”。有子三,长云异、次台异、汉异,或进士,或秀才。冯氏三兄妹即冯台异之子女。
第五代冯玉文中兴冯家,冯家进入耕读传家行列。儒学儒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人的行动中枢,拉掉儒家的常道慧命,就不会有中国文化和中心。“耕读传家”是儒家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冯玉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把本支子孙引上文化家族的大道,成为当地的书香之家,也重塑了豫西南等地的人文结构和教育生态。
冯家当时家大业大,但从不欺人,体恤乡亲,有难就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以生动体现。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文化自尊、自信的显著标志。举凡世家大族历来看重,虽历数十代而不竭,也有很多寻常百姓,目不识丁,但耳濡目染,也能形成各自的优良家风,成为传家宝。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来演变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从晋商、儒商到文化大家,冯氏家族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数代人能够坚定不移地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得以培养出更优秀的家族成员,并形成一种溢出效应,使人才井喷,气象宏大,也直接间接的影响了周边数地的家庭教育观念。
从当下中央层面来看,在家教家风方面,习近平主席也十分注重母亲的独特作用,坚持用言传身教、榜样激励、严教习积等方法开展家教活动。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时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
通过学习习近平讲话,并以此观照冯氏家族,其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文化的奇迹,和茹太夫人以及冯友兰之母吴清芝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吴清芝持家治家、待人处事举族共赞,在她的培养引导下,冯氏出了冯友兰三兄妹,奠定了了冯氏文化家族枝繁叶茂的根基。眼下许多家庭,教育问题多如牛毛,又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和人间惨剧,关键在于不少家庭缺少为人父母这一课,让人非常遗憾。其实,蒙学读物《三字经》朴素的话语中,就蕴含着家庭教育深刻的道理与成功的实践。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毕恭毕敬,人们世世代代津津乐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襄阳、南阳距离唐河较近,遗风所及,影响深远。从冯氏三兄妹的祖父开始,冯家在唐河已书香满庭,尤其看重子女的幼年教育。冯玉文崇儒重道,虽一生节俭持家,但对子女“延师训读,诚敬尽礼则不惜”,为给孩子请名师,宁愿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聘请百里开外的饱学之士,举人赵一士,他坐着牛车多次上门拜访,用赤诚之心打动赵举人。冯玉文不仅给赵举人开出很高的薪酬,还把他敬为上宾。每日清晨,冯玉文亲到床前恭请,每顿饭都恭敬相陪。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请赵举人坐上位。后来,这样尊师重道的习惯渐渐地成了冯家的老规矩。这种老规矩被乡邻传为美谈,并带动更多人身体力行。直到今天,在泌阳、唐河、社旗等地,敬师兴学蔚然成风。当时的冯家私塾,新旧兼备,开风气之先,有创新意识,还让孩子们读《地球韵言》之类讲地理的新书,充分展示出前瞻意识。
冯台异成年后与吴清芝结婚。吴清芝处事机灵,才华又好,家庭和谐。冯家家规大,吴清芝对小辈学习抠得紧。冯台异曾任崇实书院山长,任内建树颇多,为唐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冯台异在吴清芝的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戊戌科第三甲进士,去湖广张之洞幕下帮办洋务,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携眷属去武昌。吴清芝嫁冯家后,生长子新兰,又生长女温兰,再生友兰(1895年)、景兰(1898年)、次女叔兰(即沅君,1900年),当时除温兰留故里外,三兄妹都去往武昌。冯台异宦游武昌时,由于收入有限,没能力专门请教师,当地学堂,冯台异夫妇又放心不下。于是他们商定由妻子吴清芝在家教子女读书,采用自育自学办法,由吴清芝亲自教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冯台异回来授业解惑。两年间,在她悉心教导下,友兰读完《周易》、《左传》、《礼记》,景兰读完《诗经》、《书经》,叔兰读完《四书》,每读完一册,吴清芝即煮鸡蛋两枚或铜圆四枚去买五香牛肉一块进行奖励。冯家安排的教学计划是先读《三字经》,再读四书五经。冯台异认为,没有一个好的中文底子,学什么也不行,当然他也重视外文的学习。冯友兰和冯景兰各写过一篇《游洪山记》,冯台异也写一篇,亲做示范。借以发挥,告诫孩子,人应该有大志,做大事,不能只游山玩景,若如此,要为山灵所笑。后来,冯台异被任命为崇阳知县,舟车劳顿之际,即教友兰兄妹读书,冯友兰阅读介绍国际形势的《外交报》,学习世界地理。两年后(1908年),冯台异病逝,吴清芝率子女扶柩归家,礼聘名师以教子女。家中没有钟表,吴清芝划线于地,日影至某线读书写字,皆有定规,循序渐进。她说:“吾教书无他长,但耐烦有恒耳。”对子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不喝斥、责罚。她说:“小儿如有错误,须于其善时开导之,若于其怒时折之,不但不易听从,且身体易吃亏。”整个来看,冯氏懂教育,懂教育心理学,又能持之以恒,方法科学。
在母亲支持下,冯友兰和他的家人,到开封投考中州公学的中学班,公学当时虽为民间力量所办,但所请教员思想进步。这一安排,为冯友兰接受完整的新式教育,彻底定了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是中文基础打的好,再加上学习时中西合璧,视野宽阔兼收并蓄,冯友兰先生“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成为世界顶尖级的哲学家,冯景兰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冯沅君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读书向学之风后来又深刻影响了冯友兰的女儿宗璞等人。
宣统元年(1909年)唐县开办女子小学堂,初办之时,民众多不理解,必须要请一个有名望妇女出面,名义是学监。次年,县教育局长,吴清芝娘门族弟吴简斋请她出任监学,1911年3月正式开学授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她每天晚上提着一只座钟,准时进入教室,监督学生自习,从不间断。她说:“吾办学无它长,惟使师生间和而已。”1943年,豫北大饥,逃荒来唐河者络绎于途。吴清芝开仓拿出所藏谷物,舍粥于市,救活难民。可以这么讲,崇德向善的家风深刻影响着冯友兰兄妹等人,为他们蜚声中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1987年,南阳《作文与指导》报聂振弢等人进京拜访冯友兰,老人还不忘记问家乡的收成,问南阳的教育。并在眼睛看不见的的情况下,用手摸着放白纸的薄木板,写下“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修辞立其诚”,题赠《作文与指导》。立德树人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下。
宋代有王祜借三槐表情达意,三槐王氏累世风流。冯友兰后来将自己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之寓所的三棵松树,命名“三松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寄情言志,从而将家风进一步广大发扬。冯家因商兴家,以儒传世,以文化人,三松堂的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誉满天下,尤其对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立德树人的指示,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典范。
(作者宁富海,男,汉族,河南社旗人,开封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大学学历,研究方向,姓氏寻根。王秦生,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大学学历,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