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同风颂中西良辰美景,薪火相传扬古今笙艺盎然——中国音乐学院“拔尖人才”梁景然笙独奏音乐会圆满成功
总编:杨建红 副主 编:范京磊 编辑:大汕建强
暮色浸染中山公园的琉璃飞檐,夏夜的风拂过百年古树,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在笙管交织的清鸣中翩然启幕。6月13日,中国音乐学院“拔尖人才”梁景然笙独奏音乐会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长卷,以笙为笔、以乐为墨,在中西合璧的韵律间勾勒文化经纬,于古今交融的回响中续写国乐新章。这场音乐会不仅是青年艺术家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师生薪火相传、共筑艺术理想的生动见证。
一、笙韵流转:六曲织就千年文明长卷
六部乐章,恰似六把金钥匙,解锁了笙乐艺术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璀璨密码。
现代性的诗意在《虹》中破茧成蝶,刘文金先生笔下“生命—风雨—彩虹”的哲学命题,经由梁景然的键笙演绎,幻化成对自然与生命的深情礼赞。乐曲的三个乐章层层递进:第一乐章“生命”以庄严的序奏展现宇宙的浩瀚,梁景然用舒缓而富有张力的笙音,描绘出生命初萌的蓬勃生机;第二乐章“风雨”中,急促的快板与节奏性和声音型交织,模拟出暴风雨的肆虐,他通过快速的气息切换与复杂的指法,将生命在困境中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乐章“彩虹”则回归柔美,笙与钢琴的协奏宛如云端的圆舞曲,传递出劫后重生的喜悦。在准备这部作品时,导师宋扬凭借对现代音乐的深刻理解,引导梁景然突破传统演奏思维,注重情感的层次表达与音色的细腻变化,让古老的笙乐承载起现代的哲学思考。
《龙飞凤舞》则由李光陆与姚盛昌两位艺术家于1992年共同创作,灵感源自唐代宫廷乐舞的华美气象。作品大胆地将唐代弹拨乐器的演奏特点融入笙的语汇,开创了笙乐表现力的新维度。梁景然在演奏中,通过独特的手指技法与气息控制,让笙音既有弹拨乐的灵动跳跃,又保留了自身醇厚的音色。这种创新演绎,正是李光陆教授多年来倡导的“古今融通”理念的实践——他常教导学生,“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在排练时,李教授亲自示范唐代音乐的韵律特点,指导梁景然如何在现代交响乐队的衬托下,重现盛唐时期鼓乐喧天、裙裾翻飞的盛大场景。
充满先锋意识的《秋夜》,是李光陆与黄晓飞的合作之作,也是梁景然在现代音乐探索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乐曲以朦胧的音色迷雾为背景,通过键笙单音与和音的交织、力度强弱的对比,营造出深秋夜晚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宋扬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着重培养梁景然对现代音乐结构的理解与把握,鼓励他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例如,在表现“思绪翻腾”的段落时,梁景然运用了独特的循环换气技巧,让笙音连绵不绝,如同思潮涌动,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音乐世界。
民族文化的斑斓画卷在《萨满天神之舞》与《川江号子》中次第铺展。前者以满族祭祀音乐为底色,融入了民间小调与“老三点”的特色节奏。梁景然运用三十六簧笙的丰富表现力,将萨满祭祀的神秘仪式转化为震撼人心的音乐语言。为了深入理解满族文化,李光陆教授带领他查阅大量文献,拜访民间艺人,甚至亲自示范传统祭祀音乐的演奏风格。而在世界首演的《川江号子》中,梁景然将巴蜀船工的劳动号子与笙的多声部和声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集体意志。这部作品由曹文工与梁景然共同创作,从采风到成型,宋扬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帮助他提炼号子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笙演奏的音乐语言。在演奏中,梁景然通过激昂的旋律与强烈的节奏,仿佛让听众看到了川江上纤夫们齐心协力、逆流而上的壮阔画面。
历史的厚重在《王昭君》中化作四段缠绵乐章,梁景然指尖流淌的笙音,时而如塞外驼铃般苍凉悠远,时而似深宫幽叹般婉转低回。这部由张福全、曹建国创作的作品,将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与笙的精湛技艺深度融合,堪称笙技术发展的集大成之作。在排练过程中,导师李光陆教授逐句拆解曲目的历史背景与演奏技巧,从“闺里美人抒素志”的温婉细腻,到“和亲春风渡玉门”的豪迈壮阔,每一个音符都经过反复打磨。梁景然不仅学会了如何用笙声描绘人物情感的起伏,更领悟到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核,将一位奇女子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少年风华:师恩如炬照亮艺术征途
舞台中央,青年演奏家梁景然执笙而立,宛如一位驾驭音律的魔法师。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本科三年级的“拔尖人才”,他以超越年龄的艺术造诣,让古老笙乐焕发青春活力。这份成就的背后,是李光陆、宋扬以及启蒙老师李昊等导师们多年来的倾囊相授与悉心栽培。
自少年时期起,梁景然便展现出对音乐的非凡天赋,师从青岛民族乐团笙演奏家李昊学习。高中阶段,他有幸师从中国民乐艺术家李光陆教授。李教授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更是一位深耕教学的艺术教育家。在他的课堂上,传统笙曲的研习并非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从《凤凰展翅》的灵动飘逸,到《孔雀开屏》的华美绚丽,李教授总是先讲述乐曲背后的文化故事,再逐字逐句拆解演奏技巧。他常说:“笙是有灵魂的乐器,只有读懂了文化,才能吹出真正的韵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梁景然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使命感。
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后,梁景然师从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奏员宋扬老师。宋扬老师以其对现代音乐的敏锐感知与创新实践,为梁景然打开了艺术探索的新大门。在宋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传统笙曲的现代改编,还包括跨文化音乐融合的实验。例如,在排练《虹》时,宋老师引导梁景然从西方交响乐的结构中汲取灵感,同时保持笙的独特音色与东方韵味;在创作《川江号子》时,鼓励他深入民间采风,将最真实的生活声音转化为艺术语言。这种“立足传统、拥抱创新”的教育方式,让梁景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艺术平衡点。
梁景然的演奏,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吹奏高难度华彩乐段时,他的指尖在笙管间翩若惊鸿,气息流转如行云流水;演绎抒情慢板时,笙音似山间清泉,裹挟着千年文明的温度,浸润着听众的心田。这种卓越的演奏能力,源于导师们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严格的要求。李光陆教授注重基本功的反复锤炼,要求梁景然每天进行至少三小时的指法与气息训练;宋扬老师则强调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通过分析经典作品、观看演出录像等方式,帮助他提升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能力。正如李光陆教授所言:“天赋与勤奋的双重加持”让梁景然脱颖而出,但更重要的,是导师们以匠心为灯,照亮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
三、众星璀璨:交响协奏共谱时代新篇
这场视听盛宴的惊艳呈现,离不开幕后团队的匠心雕琢。本场音乐会总监由中国民乐艺术家李光陆教授和北京交响乐团李长军团长两位专家担任。李光陆教授同时担任艺术总监,他指出:“作为本场音乐会的总策划与艺术总监,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见证了这场开创性音乐盛会的圆满落幕。笙与交响乐的合作在过往音乐会中多以一两首曲目呈现,而此次由本科生担纲,一口气演绎六首协奏曲并举办个人协奏音乐会,这在音乐史上尚属首次,堪称里程碑式的创新突破。筹备过程中,我们大胆探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融合之道。从古代雅乐的深邃意境,到现代作品的先锋表达;从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到多调性音乐的创新结构,搭配传统曲目的匠心改编,笙这件古老乐器与交响乐碰撞出震撼火花。这场突破常规的尝试,不仅展现了年轻学子的卓越艺术潜力,更彰显了音乐创新永无止境的魅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艺术创新,谱写更多音乐华章!”
著名指挥家张鸣如定海神针般立于指挥台,他凭借对中西音乐的深刻理解,将北京交响乐团的西洋乐器与梁景然的笙管编织成一张绚丽的音网。在排练过程中,张鸣老师与梁景然多次沟通,调整笙与乐队的音量平衡与节奏配合,让传统笙乐在交响织体中既保持独特个性,又能与乐队和谐共鸣。他的每一次挥棒,都似在拨动东西方音乐对话的琴弦,时而如江河奔涌气势磅礴,时而似细雨润物温柔缱绻,让古老的笙乐在现代交响的衬托下绽放出全新生命力。
特邀导聆嘉宾于海音化身音乐向导,以妙趣横生的语言为观众拆解每部作品的创作密码。从《虹》中自然哲学的隐喻,到《川江号子》里劳动人民的智慧,她的讲解如春风化雨,将专业的音乐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为观众架起通往笙乐秘境的桥梁。在音乐会前的导聆环节,于海音不仅介绍了乐曲的背景与特色,还现场示范了笙的基本演奏技巧,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件乐器的魅力。
而徐海博、张琪、何谐三位青年作曲家的改编创作,则堪称神来之笔。他们以“洋为中用”的巧思,将西方交响编制的宏大架构与笙乐的独特音色相融合,为五首作品赋予了全新的表现空间。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们与梁景然及其导师们保持密切沟通,充分考虑笙的演奏特点与情感表达需求。例如,在《萨满天神之舞》的配器中,张琪老师运用弦乐的颤音与木管的滑音,营造出神秘的祭祀氛围;在《川江号子》中,徐海博老师通过铜管乐器的强力和弦,增强了乐曲的磅礴气势。这些创新改编,不仅拓宽了笙乐的表现边界,更标志着中国民族器乐在现代化转型之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音乐堂穹顶,这场凝结着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的笙乐盛宴圆满落幕。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大家纷纷起身,向舞台上的演奏者与幕后团队致以热烈敬意。随后,手捧鲜花的观众络绎不绝地涌向台前,将芬芳献给表演者。散场后,人们仍聚集在大厅,热烈讨论,脸上满是意犹未尽的神情,这场开创性音乐会,无疑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此场音乐会不仅是梁景然艺术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国乐传承者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六合同风,吹出的是文明互鉴的和谐之音;薪火相传,奏响的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相信在师生接力的艺术征程中,笙乐这朵中华艺术的瑰宝,必将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千年笙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从古老的宫廷雅乐到现代的交响协奏,从传统的技艺传承到创新的艺术表达,这场音乐会见证了笙乐的无限可能,也预示着国乐未来的辉煌前景。 (崔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