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电靓和美乡村——走进白寺”文学采风作品展(三)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5/6/6 8:17:02 人气:50 标签:

“电靓和美乡村——走进白寺”文学采风作品展(三)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范京磊    编辑:大汕 

   特邀记者 :靳思忠   

 浚县作家协会 浚笔生花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026.jpg

 〔编者按〕:麦浪翻滚,丰收在望。5月24日上午,浚县、内黄两地的作家诗人一行10余人在浚县作协主席靳思忠、内黄县作协主席王朝君的带领下,应国网浚县供电公司邀请,专程走进白寺村开展“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文学采风活动。作家诗人们走进白寺村史馆、隆兴寺及塘口等景点进行了参观,大家无不为白寺村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也深深赞叹白寺村近年来尤其在国网浚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在乡村振兴和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可喜成就。现将采风作品汇集编发,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542.jpg   电网声中说丰年 文/江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坐落在华北地区的平原石寨,因秦始皇东巡在此祭祀白帝而得名的白寺村,就是一个山不在险,有文则灵的宝地。 据金大安二年(1210)《重修赵王庙碑》载“始皇壬午,帝巡东方郡县,曾祭祀白帝于此。”有此记载佐证,用“山不在高,有史则名”来评价鹤壁市浚县白寺村,好像就再恰当不过了。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印记:村内现存有秦始皇所立静默如谜的无字巨碑;唐开元年间修建的隆兴寺、玉皇大帝庙;山顶有汉代墓群;山北有赵宣子墓、清嘉庆年间藏兵洞,似乎仍有金戈回响;浚县五塘之一“白祀塘”,塘内有天然洞穴龙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古建筑武举府;乾隆五年修建的浚县“三别四壶”之一的大壶天等自然景观,更是与人文传说相映成趣,幽幽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与沧桑。 虽然历史为白寺涂上了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该镇的地理形态并不突出,农民生活仍有待提高。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与扶持下,白寺村依托厚重的古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遗存,对三处明清古院落与传统街巷及古院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使得白寺村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550.jpg  

     银线调弦梳夜色,电光泼墨绘春山。为保障白寺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受制约, 织就电网安全“金钟罩”,浚县供电公司先后投入340万元的电网改造资金,如同贯通村庄肌理的能量脉络,点亮每家每户的窗棂,化作村庄炊烟里绵延的心跳,成为晒谷场上滚动的金黄色喜悦。不仅优化了网架结构,还显著提升了防汛救灾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动力”。他们用“电力精神”,同心筑梦,以爱护航。从乍暖还寒的春,到热浪滚滚的夏,从层林尽染的秋,到寒风刺骨的冬……。四季轮转,从无间断。他们架设的不仅是电缆,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幸福通道。 有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当然要放鸟语花香进来。白寺村党委有效利用传统古村落的特色优势,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激活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的沉睡资源,释放乡村旅游潜力,规划发展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古民俗一条街、古村落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建成一个“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的旅游专线,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平原石寨—白寺村景区”,提升旅游质效。 借着东风好启航。2024年,浚县供电公司为其申请20万项目资金,建设塘口玻璃栈道,修缮大壶天、洞天福地、观景台等沉浸式景观,村党委又积极筹措资金,发展旅游线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打造网红旅游打卡“新地标”,增添乡村旅游新“名片”,绘就魅力白寺新篇章,为脱贫攻坚插上“电力翅膀”。 随着白寺村的声名鹊起,2025年,浚县供电公司又马不停蹄,为白寺村申请的塘口防渗、蓄水游船等27万的娱乐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运行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昔日低调内敛的白寺村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因不收门票,省钱又省心,前来游玩的人愈发络绎不绝,年接待省内外10万余人次游客的数字背后,是白寺村无数个家庭命运的改写,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电”亮致富希望。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557.jpg      一业兴百业旺。白寺村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中州新村、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三A景区、国家级森林乡村,2020~2023连续四年荣获鹤壁市高质量发展“五强”村……每一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离不开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离不开白寺村委会的努力,更离不开浚县供电公司全体帮扶人员的付出和坚守。以电为媒,点亮乡村和美生活,既是对帮扶成效的肯定,也是成功路上的锦上添花,步履维艰时的雪中送炭。电网照亮的振兴路上,承载着无数帮扶者的爱心接力。山长水阔不辞其远,一以贯之不改其志。作红花时甘为衬,为绿叶处亦生辉。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逢“周三帮扶日”,供电公司的帮扶队员总是下沉一线帮扶村,挨家挨户与帮扶对象面对面地讲政策、聊家常,畅所欲言拓思路,集思广益谋发展。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劳动力就业情况、帮扶政策享受情况等等,确保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充分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困难,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登记造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各项帮扶工作落实、落细、落位。做到早发现、早帮扶、早脱困,多措并举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推动整改工作落地见效。 他们用“电力精神”,同心筑梦,以爱护航。从乍暖还寒的春,到热浪滚滚的夏,从层林尽染的秋,到寒风刺骨的冬……四季轮转,从无间断。 “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就是点亮千家万户的希望,点亮孩子们的多彩未来。疲惫压不垮坚强的意志,困难打不倒不屈的恒心。为古村落点亮每一盏孤灯,呵护每一株春苗,是每一个帮扶者不懈的使命。 如电流穿过土地,祖辈的犁铧划过岁月的沉默,奏响和美乡村的和弦。经纬之间,电网织就出一幅活色生香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融融画卷。把热血交给土地,交给金色翻滚的麦浪。布谷声声的时节,白寺村正以喜看稻菽千重浪,国家电网助农桑的沸腾,徐徐打开这块土地紧锁的密码。 谁言稔岁唯稻菽?电网声中说丰年。 

 〔作者简介〕:江帆,鹤壁市作协会员,浚县作协理事,作品散见《河南文学》《河南工人日报》《开封日报》《作家新视野》《鹤壁淇河晨报》等纸质报刊及网络平台。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604.jpg  不一样的白寺村

 文/田战旗 

     说起来实在有点儿肤浅了。作为浚县人,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去过准确说是经过白寺村的。那时候我们去大来店走浚大路要经过白寺村,开始走的是村东共产主义渠上一座桥然后北行,后来截弯取直又在北面修建了一座桥,但不管怎样总是与白寺村擦边而过的。本世纪初我在钜桥镇上班,可以说天天路过白寺村,但每每一样绕行而过。在我的印象里,白寺村好像就是沿浚大路两旁的房屋和人家,或者说白寺村就是白寺村,是没什么不一样的,而且白寺镇是浚县最后一个撤乡改镇的乡镇,也好像是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想来,当初的认识真的是太肤浅了! 还是2023年春的时候,一次我和几个文友到淇县采风,回来路过白寺村,见时间尚早,一文友建议进入白寺村看看,这才使我第一次真正走进白寺村,与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让我揭开了它那不为人知的面纱。想不到白寺村竟是国家传统古村落、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生态村……不仅有数不胜数的具有年代感的明清老房子,而且还有建设恢宏的隆兴寺,有极具文物价值的石狮、石棺和“世面”石碑……但来去匆匆,意犹未尽,只能把再次造访白寺村当成了一种愿望。 

微信图片_20250606081611.jpg     今年5月,我有幸受邀参加国网浚县供电公司举行的“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进一步走进白寺村,参观村史馆、隆兴寺、塘口等景点,感受不一样的白寺村。目前,白寺村景区已经被评为国家3A景区,特别是塘口景点,不仅对大壶天、洞天福地、风婆婆等景观进行了修缮,而且修建了玻璃栈道、观景台、吊桥等。据了解,2022年白寺村成为国网浚县供电公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帮扶村,近年来浚县供电公司不仅挑选9名帮扶骨干进驻村庄,圆满完成对脱贫户、监测户的帮扶任务,2024年更是为白寺村申请2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了“塘口玻璃栈道”项目,栈道的投入使用和免费对外开放大大提升了白寺村3A级景区的品质,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周边游客,年接待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可以说,玻璃栈道既是一条旅游栈道,同时也是一条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之道,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帮扶之道。 另外,据我所知浚县供电公司还立足白寺村的长远发展,先后投入资金340万元,对村庄电网进行了高标准的升级改造。2025年供电公司在玻璃栈道建设的基础上,又为白寺村申请了塘口防渗蓄水游船捐赠项目约27万元,马上进入实施阶段…… 我相信,这些电力改造、资金投入和项目的完成,必将为助推白寺村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插上新的腾飞的翅膀,让白寺村更好更靓更和美! 

 〔作者简介〕:田战旗,男,河南浚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理事、浚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出版有《走过柳暗花明》散文集、《田战旗种业论文集》。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