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靓和美乡村——走进白寺”文学采风作品展(二)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范京磊 编辑:大汕
特邀记者 :靳思忠
浚县作家协会 浚笔生花 2025年06月03日
〔编者按〕:麦浪翻滚,丰收在望。5月24日上午,浚县、内黄两地的作家诗人一行10余人在浚县作协主席靳思忠、内黄县作协主席王朝君的带领下,应国网浚县供电公司邀请,专程走进白寺村开展“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文学采风活动。作家诗人们走进白寺村史馆、隆兴寺及塘口等景点进行了参观,大家无不为白寺村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也深深赞叹白寺村近年来尤其在国网浚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在乡村振兴和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可喜成就。现将采风作品汇集编发,以飨读者。
白寺村的蝶变之路 文/张梓炘
浚县城西九公里,白寺山静卧如一枚被岁月磨润的玉珏。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的车驾碾碎晨露,在此设坛祭祀白帝,“白寺”二字便随着缭绕的香烟,刻进了华夏文明的竹简。 一、秦烟刻简承古脉 2019年落成的村史馆,是解开古村大门的钥匙,秦瓦与青砖叠成时光的台阶,犁耙与粮票站成岁月的注脚。六大板块如六扇雕花窗,推开便是“史、文、贤、绩、创”的文化长卷:秦皇碑拓片上的“白祀山”三字仍带霜气,抗战时期的老油灯凝着太行余烬,而“三变改革”的沙盘前,总聚着戴草帽的乡亲——当泛黄的地契与鲜红的分红单并立,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乡村振兴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党徽织梦焕新天 七千人的村庄,是一盘需要精心落子的棋。党支部把“治村如绣花”的功夫揉进网格:190名党员化作根系,116名网格员成了触角。废弃矿坑变身健康公园,陈年积怨化入硬化路面,洪灾中的猪群被一双双手托出生天。白寺村党委书记靳光国常说:“门常开,心常在,事才能落地生根。”“三变改革”让土地翻出新浪,八千亩麦田涌动着分红金的涛声,合作社的账本里躺着从零到百万的奇迹。党旗插在哪里,哪里就长出一片春。 三、电靓乡村助旅兴 昔日的采石场,如今悬着透亮的玻璃栈道。国网浚县供电公司340万元电网改造资金,让古村的夜晚缀满星子;20万元筑起的“塘口云梯”,托着3A景区的翅膀掠过青山。“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的旅游专线,将玻璃栈道的惊险、古朴民宿的烟火气、旅人观光的喧闹声串联成珠。村集体收入账簿上的数字节节攀高,白寺村党委副书记常兴华却盯着田垄谦虚地说:“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不容易,知识储备量不够大,但土地最实诚——你喂它一滴汗,它还你万粒粮。” 站在山巅俯瞰,村史馆的飞檐挑起漫天云霞,3A级景区的标识在阳光下醒目如珠。这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正以党建为帆、文明为脉、产业为翼,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展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作者简介〕:张梓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华风》杂志内黄站副站长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奔流》《河南党建》《河南诗人》《安阳日报》等省市级文学期刊及主流媒体平台。长期投身公益慈善事业,2024年获安阳市“安阳好人”荣誉称号。
探访白寺村 何巧利
探访白寺村,源于第一次文学采风。一走进村口我就萌生了探访其全貌的念头;当我游览完全貌,不免惊诧于它的无限魅力;当我品读完它的美丽故事,又不禁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所震撼。 五月的阳光洒满白寺党校,古朴的石砖沉淀着岁月的印记。周六的乡村振兴学堂座无虚席,浚县作协副主席李灿华正在讲授文学写作技巧,白寺村小学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而后浚县作协主席靳思忠向大家讲述了1947年解放战争刘邓大军在浚县火龙岗歼灭国民党第二快速纵队等革命历史故事。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革命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看着学堂前葱葱茏茏的翠竹生机勃勃,我不由得吟起古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移步白寺村史馆,门口对立两只威武的石狮,它们两眼圆睁,神采横溢,遥首相望,400多年静静守护,初心不变。 村史馆是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是体会乡村巨变的精神家园。馆内巨大的屏幕展播着村庄旧貌换新颜,清晰又美丽。整个展馆用版面图文和实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展示出白寺村发展轨迹。从秦始皇祭祀白帝,到唐宋文化兴盛,金元石雕技艺发展,明清贡品花斑石被皇家大规模开采,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抗匪保家、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创新发展犹如一幅长卷慢慢展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展柜里每一枚尘封的勋章,每一幅发黄的照片,每一件褴褛的衣物,都承载着白寺革命先辈的热血,也无声诉说着他们的殷殷期盼!旧时的农具镌刻着劳动者的智慧,记录了他们的勤劳质朴。现在的白寺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这些荣誉展示了白寺村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白寺村玻璃栈道是国网浚县供电公司助力白寺村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又一成果。它的竣工提高了塘口风景区知名度,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塘口崖壁山石自西向东呈30度斜坡多层叠压,地貌奇异,俗称为“千层山,万层石”。我们穿过崖壁溶洞,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大壶天和龙王洞,皆不大。反而是崖壁上蓝色的大字“如入仙境”“静观”吸引了我。随行的白寺村党委副书记常兴华说是他春节期间请村里父子俩书写并雕刻的,分文未取,不要报酬。我们非常惊讶如此洒脱俊逸的字迹竟出自农民工之手!常书记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村的村民都喜欢书法,闲暇时喜欢练习启功的字。”我不禁肃然起敬:为常书记这样的好领导,也为了文化氛围浓厚的白寺村! 从玻璃栈道上往下看,是被保护起来仅存不多的花斑石。花斑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石料,质地坚硬,细腻润泽,花纹丰富多变,有着令人赞叹的清秀之美。白寺村花斑石在历史上一直为皇家所用,禁止民间私自开采,主要用于皇宫陵寝的建筑和装饰,民间鲜见使用。现在,白寺村花斑石已成为乡土品牌和旅游产业支柱。我为自己能捡到一小块儿散落的原石而喜不自胜。 探访白寺村,思接千载。喜看今朝,天翻地覆慨而慷。白寺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由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身。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白寺村就像山顶上的一枝独秀盛开在辽阔的豫北大地!
〔作者简介〕:何巧利,安阳市作协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在《奔流》《安阳日报》《河南诗人》《豫北文学》《内黄文化》等刊物和“聚力阅读”公众号上发表。
白寺的红色记忆 文/刘学中
2025年5月24日,受邀参加“电靓和美乡村”——白寺采风活动,印象最深的是红色记忆。 走进白寺广场,西侧枣红色的大院门楼古朴而庄重,门楣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醒目又省神。下面是红色的隶书楹联,“白寺村中扬党志;党校门前耀国辉。党恩普照”。一幅楹联彰显着白寺村人的爱党爱国情怀。
走进白寺村党校,对面翠竹映衬的景观墙上,一行排列的石磨盘上镌刻着——“乡村振兴学堂”,六个红色行书大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书丹。 走近党校学堂,墙是实打实的条石砌墙,学堂的门头上的匾额,镶嵌一颗红色五角星,让我联想到红军队伍帽徽上的红五角星,也联想到汉代织锦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古老祝福。 在白寺采风活动的课堂上,电屏显示:国网浚县电力公司“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课堂中,受邀的浚县和内黄作协会员代表,和白寺村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一道聆听浚县作协主席靳思忠老师讲故事——发生在浚县解放战争中的红色故事。 走出课堂,不由得仔细端详这座实打实的石墙教室。教室的窗墙上端,条石构成拱形,雕塑的绳纹既朴素又大方。窗户是红松木制作的花窗,做工考究,匠心独居。花窗上端装饰着一颗大大方方的红色五角星,与经典的花窗构成一帧典雅的景致。红色的楹联,惠民的联语,翠绿的窗柏,和谐而赏心。
教室北侧的草坪上,有四个钢制菱形板,红底黄书四个大字——“實事求是”,真乃园林景观中的神来一景。 党校门前的白寺广场,条石平铺,千秋厚重。广场南侧是白寺村史馆,馆前一对明代石狮,是国家二级文物,失而复归的故事,兆示着白寺村党委的民心所向和白寺群众的实事求是、合力向上、追求经典的干事创业精神。 为了弘扬白寺红色文化,特附录村史馆内两段红色馆介如下: (一)白寺村有革命烈士六位:靳坤(民兵)、刘自成(副排长)、杨来喜(战士)、刘自立(战士)、刘二林(民兵),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或失踪,刘佩善(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踪。失踪战士,1966年1月被追认革命烈士。 (二)武装工作队简介 浚县四区人民政府于1947年组建了武装工作队,队长由白寺村靳山廷担任,村内参加人员有杨长久、李有道、杨书久、王好仁、王法祥、晁连仲、杨秀仁、靳敏、霍付、靳坤、靳忠、刘守仁、靳海廷、靳茂廷、刘国章、靳文廷、刘书德、刘少贤、刘国中、刘丛等百余人。后来有本村李光玉、靳良玉、靳敏和凌胡村王建伦等人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9月改称解放军)。1947年8月30日,武工队在靳山廷的带领下,配合八路军参加了钜桥邢庄战斗,并成功解救了解放军战士靳敏和王建伦,在战斗中,杨秀仁负伤。同年12月,配合八路军参加了杨马湖战斗,在战斗中靳坤光荣牺牲,杨克礼负伤。武工队发动组织群众为建立和恢复党组织、清匪反霸及保障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武工队分散就职到村民兵营、贫下中农协会、共青团、妇代会等群众组织,继续发挥余热,协助党支部开展村内工作,发扬“南泥湾精神”,带领广大民众开肯良田、发展经济。
〔作者简介〕:刘学中,笔名腊月九,内黄县亳城镇人,河南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内黄县诗词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