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龙都—濮阳行”采风作品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4/12/3 20:07:32 人气:112 标签:

“龙都—濮阳行”采风作品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编辑:大汕

                         戚城遗址探究

朱光临

     图片12.png

通过一上午的观光游览,深感卫国帝丘都城就在濮阳。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名人辈出,灿若繁星。踩到每一块砖石,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看到每一片瓦砾,就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目睹一幅幅塑像,就好像回到千年之前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帝丘历史悠,兴衰经纬明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系指从黄帝历经颛顼、帝喾而至尧、舜的时代。根据许顺湛先生选定的年代框架:帝舜一世50年,约为公元前2150—前2100年;帝喾十世(包括尧)400年,约为公元前2550—前2150年;颛顼九世350年,约为公元前2900—前2550年;黄帝十世以上1520年,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大体而言,五帝时代的上下限主要在距今4100年前至6500年前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约2400年之久。从宏观上进行考察,这个年代构架基本上可以作为研究五帝时代的重要参考数据。

根据文献记载,黄帝之世已有城邑出现。《史记·封禅书》谓:“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云:“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说:“黄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又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造五邑。”《中州杂俎》载:“黄帝筑邑造五城。”《淮南子·原道训》曰:“黄帝始立城邑以居。”逮至帝舜之世,“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李白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案》诗云:“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表明那时期已有都邑出现。

中原地区发现早期城址有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和登封王城岗等,就是五帝时代城邑的历史见证。这里重点说一下濮阳高城。濮阳高城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12.5公里的五星乡东高城村。现已发现北垣长2600米龙山时代城址较小,后世城址不断扩大,除北垣外,东垣北段长250米,西垣北段长150米。城垣距地表2.8—3.6米,高约7米,底部宽度22—26米,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出土龙山和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推测为春秋时代的城址。据今本《竹书纪年》载,颛顼“居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也说,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云:“东郡濮阳,故帝丘。”嘉靖《开州志》载:“颛顼城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颛顼城就是帝丘。后世昆吾与卫也曾都此。《读史方舆纪要》说:“昆吾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其地有颛顼城,城中有昆吾台,台周五十步,高二丈。”公元前629年,狄人围卫,卫成公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南坡中)迁至帝丘。高城城址与文献记载中颛顼、昆吾和卫都帝丘的时代、地望相符。高城龙山文化城址应为颛顼所都之帝丘。在龙山文化城址基础上修筑的春秋城址则是卫国的都城。从颛顼都帝丘到春秋时卫国迁都帝丘,绵亘两千多年,在大部分时期内,帝丘都是中原地区知名的都市。

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时间共364年,即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478年。自公元前841年釐侯(其此前已执政13年)建立卫国,到公元前478年庄公在位三年时灭亡。其中卫灵公执政时间较长,从公元前534年到公元前493年,在位42年,其贡献最大。卫国国君先后有:釐侯、武公、庄公、桓公、宣公、惠公、黔牟、惠公、懿公、戴公、文公、成公、穆公、定公、献公、殇公、献公、襄公、灵公、出公、庄公。期间发生的大事有:公元前828年,共伯和复归于卫;公元前719年,卫州吁杀其君桓公而自立,不久州吁亦被杀。宋、陈、蔡、卫伐郑,未果而还;公元前717年,王室告饥于鲁,鲁为之请粮于宋、卫、齐、郑;公元前702年,郑、齐、卫伐鲁,战于郎;公元前701年,齐、卫、郑、宋盟于恶曹;公元前699年,郑、鲁、纪败宋、齐 、卫、燕四国之师;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会于郡城,齐始霸;公元前642年,宋襄公与曹、卫、邾伐齐,齐败,宋立孝公而还。郑背齐朝楚;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联军伐齐于鞍,齐师败。楚申公巫臣奔晋。楚、秦、宋、陈、卫、郑、齐等十四国会盟于蜀。宋始用殉。鲁赂楚以执斫、执针、织纴工匠三百人;公元前 629年,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公元前 494年,孔子自陈适卫;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公元前478年,卫国灭。

孔子适卫地,凄美故事多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周游列国14年,从公元前494年自陈适卫,公元前479年卒。其中10年居卫,当时的孔子,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当时的卫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贤才众多;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卫国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和礼遇,上至国君,下至大夫、士人,皆礼敬孔子,一大批君子贤能之士成为孔子的朋友。在这里,孔子思考仁德、研讨治道、删诗定乐、教书育人,为中华文化的整理和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居卫,是其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如富民教民、成仁取义、正名重礼、慎战和谐等思想皆在此形成,并影响深远。《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今录几段孔子在卫国事迹,以飨读者:

一、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好德就像好色那样的人。”这句话是孔子针对卫灵公有感而发的,在《史记》中有记载。《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好德如好色”,在《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史记》中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师徒第二次来到卫国国都帝丘濮阳,还是没有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卫灵公不问如何施行仁政,而只问如何行军打仗,甚至还把孔子作为自己显摆的配角。有一次出行,灵公与貌美的夫人南子同车,让孔子的车随行在后。孔子心里非常别扭,发出了“好德不如好色”的感慨。只要是人,都会爱好美色。孔子既是圣人,也是一个平常人,他也会爱好美色。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长得非常美,孔子私下去见南子,很多人都觉得圣人也贪恋美色。唾沫星子淹死人,连子路都受不了了,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孔子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急得对天发誓,我绝没有这个想法,老天可以作证,老天可以作证!当然,《论语》中的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说,只有像好色般好德,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孔子用好德和好色作比喻,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难就难在自觉和有恒。

二、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问:“卫君等待老师去执政,您会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订正名称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迂腐了,这何必去订正呢?”孔子说:“仲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辩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没法振兴;礼法不振兴,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确定了名称就一定能说出用这个名称的理由,说出的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自己的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孔子的“正名”就是端正名分,以礼规范人的行为,使处在不同地位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不得僭越。“正名”的基本精神,是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其前提和基础是各行为主体要有道德自觉,一旦出现道德不自觉就应克服,以使处在不同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人,在行为上符合职位职守身份的应有要求。孔子所说的正名,主要指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守自己的名分。如果社会上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乱名分行为,不予纠正,就会引起社会动乱,所以治理政事,先得从正名开始。名称问题,不单是用词准确与否的问题,首先是概念是否明确的问题。概念明确,才能正确表达意思,才能相互沟通。其次是文风学风作风不正派,名不副实。再次是心存偏见,有意歪曲,甚至罗织罪名,强加于人。无论那种不正之名,都会使民众厌听其言。不正名、不平反、不洗冤,不使名副其实,想做成功什么事,那是很难的。春秋战国时,卫国上演了一出父子争位的闹剧。卫出公蒯辄是卫灵公之孙,他的父亲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他的父亲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了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子路就此事问孔子。孔子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正蒯聩与辄的父子之名,子路则认为孔子太迂腐。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后来,人们把“名不正,言不顺”理解为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名不正,言不顺”“名正言顺”这两个成语从而也成为源于濮阳的成语。

三、孔子的离卫,是与南子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还是卫灵公的不能重用孔子,孔子又有了在鲁国时的那种无望感、失意感。《论语》与《史记》则分别记录了两个直接导致孔子离卫的事情,都与卫灵公有关。《论语・卫灵公》说:“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军事布阵方面的学问,孔子说礼乐文化方面的事情我还懂,军事布阵方面的事情我却没学过。其实孔子是懂军事的,如在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学生冉有率鲁军打败了齐国的侵略。在庆功会上季康子问冉有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老师孔子学的。这里孔子之所以以不懂作答,显然是对卫灵公好大喜功、连年战争的不满。卫灵公于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就会齐叛晋,附和于齐国与晋争霸的阵营,此后连年参与战争。孔子目睹的就有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夏四月,会齐侯救郸、围五鹿,同年秋八月,会齐侯于乾侯,救范氏。这个时候正是晋定公失败,晋国赵鞅与范氏中行氏连年进行国内衅斗、兵争不已。他问阵于孔子的时候,正是准备伐晋援救他所支持的晋国范氏的时候。

四、《史记》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卫灵公在一次与孔子聊天的时候,看到空中飞来了大雁,只顾抬头仰望,神色就不在孔子身上了,孔子因此离开了卫国。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情!要是这样的事情就可以让孔子生气以至于甩手离开,孔子的心眼也就太小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卫灵公随着年纪的增大,不仅懒于处理政务,也不谈启用孔子的事情。孔子是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离卫的,与当年离鲁时的情況虽不一样,在本质上却是十分相近的。

千年古帝都,如今文史园

   戚城文物景区位于濮阳市城区南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建设而成,占地760余亩,2004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量120万人左右

戚城最早建于龙山文化时期,春秋时期成为卫国的重要城邑,它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濮阳历史的烟云,记载着濮阳岁月的沧桑。戚城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景区占地面积为760余亩,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人文景观为主,是濮阳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既展示了上古先哲颛顼、帝舜的丰功伟绩,又再现了孔子居卫十年的点点滴滴;“退避三舍”的晋文公、“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结缨遇难”的子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作法自毙”的商鞅等都曾在此留下历史的足迹。 戚城作为南北要津,中原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晋楚“城濮之战”、晋郑“铁丘之战”、齐魏“马陵之战”、三国“三英战吕布”、宋辽“澶渊之盟”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以解决政治、军事争端为目的的诸侯会盟也十分频繁地在戚地举行。西部以自然景观为主,绿树成荫、青草连绵、繁花似锦、秋叶如金的戚园与“桑间濮上”、“郑卫之音”的田园风光交相融汇,更增添了几许诗情与浪漫。另外,戚地还是戚姓、孙姓两大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戚城是豫北地区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汉等文化,该城始建于西周后期,以后历代多有增建。公元前620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后,该城因位于古黄河的东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南有曹、宋、郑、陈、吴、楚等,不仅是卫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说明商末周初时,戚已闻名遐迩了。春秋时期是戚城的黄金时代,文献和考古资料都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时期戚城经济文化的辉煌。《春秋经传》中有四十次提到戚。而记载最多的是各国诸侯在戚频频会盟,使它成为会盟胜地。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531年这九十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在戚城会盟就有七次之多。戚城古城垣周长1520米,残高最高处8.3米,最厚处16.5米,城内面积14.4万平方米。现存东西北三面墙体,就是当年的会盟台基址。

戚城又称“孔悝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向北隔黄河与晋国相望,南与鲁接壤,东与齐搭界,西与郑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使它成为诸侯争夺的一个战略目标。同时,戚城又是卫国孙氏家族的采邑,孙氏家族权倾朝野,其立场的向背直接影响到卫国的政局和诸侯势力的均衡。所以,史书记载,许多历史事件与戚城有关,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与戚城有关的政治事变中遇难。

《左传》里有庄子(武公三世孙)、昭子、桓子、文子以及文子之三孚:嘉、蒯、襄。孙氏世代掌握着卫国的政治命脉,特别是自公元前620年卫从滑县东30公里的卫南坡迁都帝丘(濮阳)后,戚地的向背举足轻重,晋国多次越过黄河,采取支持叛乱的手段控制地,左右卫国政局,威胁东方诸侯,保持其霸主地位。鲁定公十四年,卫定公去世,卫献公继立,孙文子与其有矛盾,为避迫害,孙文子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卫国青铜礼器从帝丘迁至戚。 孙氏在戚城袭居六代,为卫国世卿,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卫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卫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厮杀中,今戚城东北里许有子路墓冢,距戚城不远处有相传蒯聩复国的临时藏身处蒯聩台。戚城遗址、子路墓祠、蒯聩台遗址三处文物古迹,都是这一事件的产物。

戚城文物景区自1991年3月起,历时5年建成,其中有纪念景点5处,文物及遗址展示3处。景区依托戚城遗址而建,是一处集知识性、观赏性、游乐性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大观园。景区游览景点包括阙门、会盟台、戚城遗址、戚城历史陈列馆、子路墓祠、孔子居卫十年的孔子侯馆、颛顼帝进行宗教改革的圣地--玄、反映春秋战国时卫国文化氛围的“桑间濮上”苑、表现濮阳古战场的“历史名战微缩景观”、龙宫、龙湖、车圣相士和他发明的马车、伏羲之母华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后启在昆吾所铸之九鼎及铸鼎轩等等。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孔悝遗址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领导人曾在此视察,称其为春秋时期的联合国。戚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周代卫国及其与邻近诸侯国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濮阳诗词三首

瞻盟台

文/朱光临

东瞻澶云沐冬晖,西聆淇水潺潺归。

芳草有情空自老,落花无语为谁飞?

春秋硝烟随风去,战国烽火载月回。

会盟高台今犹在,似对行人说是非。

 

咏龙乡

文/朱光临

帝丘古都是龙乡,历史悠久岁月长。

颛顼九世实兴盛,帝喾十代亦辉煌。

气吞平地东洋海,势接遥天南焰阳。

英雄一去成千古,留得戚城放光芒。

 

             话相逢

文/朱光临

初冬时节邀相见,文友相聚仲由轩。

高谈阔论《春秋》句,饮茶品说《论语》篇。

诗仙醉乡天地外,居士月窟水云边。

黎阳赴约儒商宴,再来濮阳忆江南!

 

作者简介:朱光临,中共党员,河南省地方史志学会会员,鹤壁市史志评审专家。浚县传统村落、古村落、古今地名命名、县级文保评审专家。中共浚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点校浚县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嘉庆、光绪《浚县志》五部;第二轮《浚县志》编委;第三轮《浚县志》主编;《浚县年鉴》《浚县大事月报》主编;《浚县党史年编》《浚县党史大事记》常务副主编。多篇文章发表于《历史文化研究》《浚县史志》《中国当代优秀论文总汇》等书籍。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