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与人民同行,文化新镇采风”主题活动作品展——内黄作家篇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4/9/1 20:52:25 人气:28 标签:

“与人民同行,文化新镇采风”主题活动作品展——内黄作家篇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编辑:大汕

   文化之乡,魅力新镇。浚县新镇地处浚县、滑县、淇县、延津、卫辉五县市交界处,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商贸市场繁荣,素有"文化之乡""商贸古镇"之美誉。

5月2日,浚县联袂安阳、濮阳、内黄共四地作协会员20余人走进新镇镇,开展“与人民同行 文化新镇采风”主题活动。大家先后参观了淇门村孔子和弟子讲学遗址、淇门升仙塔、卫河淇河共渠三河交汇处、黄河第一次决口处——宿胥口、道教圣地大屯村高真观以及美丽乡村的典范——新镇侯村等,无不感受到新镇黄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魅力与厚重,赞叹其古今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今天推出内黄作家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40901203820.jpg

在淇门,我听到淇河流水的声音

作者/朝君


我终于在这里看到了淇河

看到了淇水越过共渠的流向

然后,扑向两千年古老的河道

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白沟的河床

第一次迎来了淇水的流动

“遏淇水入白沟。”曾经的舤影卓卓,曾经的战火纷飞

历史的水花,一番挤压一番

不见了那个“抱布涉淇”的女子

不见了曾经沧桑和一脸幽怨

坐在慢摇的时间里,听河畔麦浪里吹动的风

或是淇水注入卫河的冲撞

听风讲述河道的变迁,或是淇水清澈的奔流

暗淡了许多倦怠的故事,虚掩了远逝的战鼓声声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真想坐在一块最隐秘的地方

静静地眺望淇河,眺望羊群喝水的草地

眺望一只白鹭展翅的瞬间


〔作者简介〕

朝君,原名王朝军,1965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水利文学协会副主席,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黄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门泊桃红》小说集《我想象中的父辈们》《寨外》,作品见《上海文学》《莽原》《奔流》《流派》等,2019年全国诗歌春晚十佳诗人,第五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获全国首届会龙杯散文诗佳作奖,诗歌获《诗刊》《中国诗人》多地奖。


微信图片_20240901203921.jpg


新镇采风有感

作者/张国胜


5月2日,日丽风和,气象万千。应浚县作家协会邀请,鹤壁、濮阳、安阳三市二十多位作家齐聚浚县新镇镇。访古探幽,切磋交流,其乐融融。

新镇镇位于浚县西南部,与卫辉市、淇县、滑县、延津县为邻,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三水交汇。地灵人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厚重。

镇领导亲自带路,引导大家先后参观了淇门孔子讲学处、升仙宝塔、卫淇共三河交汇处、古黄河宿胥口遗址、堤壕村琉璃井、大屯村高真观丘处机传经布道处以及浚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侯村。不用一一解读,从这些充满魅力的地名,大家就能够领悟到新镇的厚重文化和美丽风光。

作为一个内黄人,无疑,新镇是距离最远的浚县乡镇。但是,新镇在我的心里,却是无比重要。因为这里是古黄河经过的地方,还是史上黄河决口及治理黄河的关键点,对下游的内黄影响很大。

大禹治水后,黄河在新镇宿胥口分为两条干流。东为漯川,从今浚、滑两城间穿过,再东行至长寿津(内黄中召附近),再从内黄东部北流入海;西流则径流内黄西部,《宋史》中称其“禹故道”、“西河故渎”,民间称“禹河”。现在,内黄高堤附近还有鲧堤遗址。

说白了,最初的宿胥口,其实就是河口,两条黄河的分水口。

商代的太戊至河亶甲时期,曾经在内黄建都,就是看到当地地理位置优越,既是博望岗,又临近黄河,环境非常好,遂定鼎建基,开辟中兴盛世。后来又迁都别处,虽然史书未载其因,大概率也是受黄河水患影响。

夏商时代,中原地区人口较少,生产力底下,对黄河的治理远不及后世,基本上还处于顺其自然的程度。《汉书·沟洫志》:“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徙”。决口处就是宿胥口。这也是有确切记录的黄河首次大改道,但绝不是大禹治水后的黄河第一次决口。

黄河的每次决口,对上下游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下游,因为,上游决口,流量或减或失,下游河道或弱或废,不言而喻。宿胥口决,一说黄河西流遂断,一说漯川断流。总之,都影响到了下游,影响到内黄境内。

进入汉代,黄河水患尤其严重,已经成为朝廷“心病”。大臣们各揣小算盘,导致越治越乱,雪上加霜,让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无奈之下,朝廷公开征集治河方案。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待诏贾让应诏上治河三策。其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之)北入海”。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严峻形势,提出的人工改道,避高趋下,加速排泄的合理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

黎阳遮害亭,就在现在的浚县新镇。亭,是汉代乡以下的行政单位,十里设一亭。贾让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建议在平原地区将黄河一分为二,以减轻河道行洪压力,减少灾害。

在遮害亭决口,复禹河故道,大致即今天共渠浚县段流势。这段河流既逐高就低,直行速泄,又因西部多为丘陵山地,地势较高,部分地段只筑东堤即可,可以节约大量物资,不失为明智之举。

虽然朝廷没有采纳贾让的建议,但他的良策却被载入史册。

到了北宋,黄河在今豫北地区频繁决口改道,再度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宋史·河渠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三篇并图,其略曰:臣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东北合赤河而至于海……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即新镇淇门)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迳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西大河……

最终,“朝议虑其烦扰,罢之”。

虽然贾让、李垂等人的建议均未被采纳,宿胥口、遮害亭等新镇旧迹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但历史就是历史,人算不如天算。北宋后期,黄河还是从浚县(通利军)东改道,流经北部的苏村,再次进入了内黄县。人工开近道未被通过,黄河却浪漫地走了个弧形,还是到达了同一地点。


〔作者简介〕

张国胜,河南内黄人,农民,县政协委员。网名老张,笔名肖河、张驰。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23年度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作品散见于《奔流》《文源》《安阳日报》等媒体,出版诗集《青藤》。


微信图片_20240901203826.jpg


文化新镇行

作者/刘学中

 
        5月2日,受浚县作家协会邀请,鹤壁、濮阳、安阳三市二十多位作家齐聚文化新镇进行采风活动。浚县新镇地处县城西南部,东南部与滑县为邻,西南与卫辉市搭界,西北隔淇河、卫贤与淇县相望,东北与小河镇毗连,辖5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人口9.3万人,新镇因卫河航运而兴起的商业重镇,明初设新镇集,清乾隆二十四年设新镇所,而成为新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淇门村。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游历卫国所讲学的地方。孔子讲学淇门,为文化新镇素有“尊师重教”之传统,彰显了文化源头。淇门村两委干部延陵英奎介绍说,淇门村要依托这个文化源头,开办淇门书院文化景点建设。
       第二站是淇门村升仙塔。升仙塔,是一座道教古塔,呈八角,高七层,塔周八面砖雕八卦图案,道风盎然,相传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所立全真观所在地,观内有与丘长春子、刘长生子、谭真子、马丹阳子有关的四仙碑和升仙塔。与下文的大屯高真观一起构成新镇的道教景观线。
       第三站是观看淇水入卫河口。河口与淇门村隔卫河相望,河口上游是已修建好淇门河闸,河闸的上游附近,便是共产主义渠水穿淇河处,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河汇流处”。共渠汇淇的东岸淇水桥,正在整理型重建。淇河入卫处,别样的水利和人文景观,采风团一行在共渠交汇淇水处,兴致勃勃,合影留念。
        第四站是离淇河入卫河口不远的浚县新镇堤壕村。堤壕村西距淇门村约4公里。相传堤壕村西的一带高堤就是禹河堤防,堤壕村则是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发生的第一次大决口,史称黄河第一徙。黄河改道东行漯川河道后,逐年倒岸北移,至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 ,黄河向北倒岸时冲断淇水折弯处,淇水向南始注黄河成为支流,这便是《竹书纪年》记载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的缘故。淇水原河道并未实质性断绝,但已沦为黄河的泄洪水道,这条淇河故道大概就是孔子别驾的西河。《战国策·燕策二》记载: 苏代进言燕王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此宿胥之口便在今浚县新镇堤壕村一带。需要说明的是,燕策二所指宿胥口在大河之左,因为河淹殷故墟——朝歌和战国晋邑顿丘均在大河之左。至于《水经注》所载淇水过白祀山东,再迳帝喾和颛顼陵西,再北折西转迳顿丘北,则是淇水在东汉时期的情形了。在堤壕村西的金堤缺口处,我捡到了几片陶瓷残片,为褐花和青花白釉,大概均为宋明时期的;堤壕村西的八角古井,从薄薄的砖型来看,也是宋明时期的。既然堤壕村西的黄河故堤从西南朝东北一直延伸到浚县善堂镇的了堤头村,再延伸到内黄县梁庄镇留固村遗址,这便造就了一条连接浚县、滑县、内黄、濮阳三市四县的地缘文化带。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三市四县政府会联合申报黄河故道文化保护遗产呢。这次采风的主办方——新镇镇人民政府精心组织的堤壕村文化导游,将有关堤壕村和宿胥口的各种历史典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悠长。《水经注·淇水》记载,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现代地理学者史念海说,宿胥口乃宛水入黄河口,白沟乃曹操修白沟渠之前的淇水故道。我本人综合史书记载和史念海等先生现代地理考古成果,认为:东汉白沟乃《竹书纪年》记载的“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后,形成的黄河泄洪河道——亦即孔子适卫别驾之史称西河。堤壕村西有鲧堤,又在淇河北折上游,代表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河徙决口处,既符合历史地理方位,又符合浚县人民实干兴业的创业精神。
        第五站是大屯高真观。大屯位于河南鹤壁浚县西南最边的一个组合村子,大屯分为焦行、杜行、马行三个自然村十二道街。大屯杜行高真观座北朝南,布局严谨,观内有魁星阁和三清殿,建筑古老庄重。三清殿门前的赑屃碑座和盘龙碑头,诉说着天道沧桑。导游说,此观始建于宋金时期,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万乘国师丘处机栖身之所,观以真人得名。观内现存残碑、石雕、石础等遗留文物,观内现存一对似狗非狗、似狐非狐、似虎非虎、似猫非猫的“四不像”玄兽石雕,古朴有趣,神采奕奕,传为宋代遗留文物。
       第六站是浚县乡村振兴明星村——新镇侯村。我们采风团一行走进新镇侯村办公大院,两层俊美的办公楼充满文化气息,主堂屋门的两侧悬挂四块行政村标牌,侧堂屋门的两侧题写一幅楹联——村官虽小做事俱应清正,为民谓大务公皆须勤勉。前墙壁两块文化铭牌——一则是传家风树家训: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再则是兴廉政之风:光明一方、洁白一生。村办公大院的东侧院落是——聚贤别院。聚贤别院前排房屋是健身室,后面是尚善园和陶然园,陶然园内布置有农耕博物馆。陶然园的对面墙上妆书着——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聚贤别院前面的临街大院,楹联写着——家家添仓六百余载襄盛会,户户勤耕时和岁丰展辉煌;堂屋布置为九流渡添仓会主题展示馆,庭院内农村特色的妆点生动有趣,院东的文物展示阁古朴典雅。最喜庆的是,院落与院落之间的实行园林设计,其中一面东壁上,是一张张微笑着的脸庞,旁书主题辞——用微笑传递幸福——生态美、环境靓、百姓富。眼前的神韵侯村园林景观,是新镇侯村领导班子响应党和政府的杰作。浚县人民向来有创造性落实国策的工作创新品格。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以来,中共浚县县委和县政府大手笔落实万人新农村社区建设。近年来,省委提出创建五星村党支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以新镇侯村为优秀代表的一批五星党支部创建硕果累累,规格之高已达神韵级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再见,好客的浚县新镇人民政府!再见,热情的浚县作家协会!我会带着深深的感动,把你们辉煌而虔诚的创新创业故事颂扬和传说!


写于2024年5月4日


〔作者简介〕

刘学中,笔名腊月九,河南内黄人,基层公务员,地方文史学者,河南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协会员,安阳市楹联学会会员,内黄县诗词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内黄县摄影协会会员。


微信图片_20240901203859.jpg


淇门之行(一)

作者/胡崇峰


淇河

一条从诗经里

流向人们向往的那条河

浚县新镇

孔子讲学时的古淇门

淇水洋洋诗歌流长

古河同源

淇水在这里入卫兴漕运

古黄河宿胥口改了道

堤壕村的韩丞相舍命修皇堤

琉璃井水甘而美

秦始皇骑马扬鞭金堤巡

魏武帝遏淇水入白沟

大屯村丘处机曾布道

升仙塔飞雪救刘秀

侯村农耕的记忆如画中

我来寻找诗和远方

浚县与内黄一脉相承

天很高河很宽太阳很艳

淇河之滨

咱北国的漓江


微信图片_20240901210419.jpg


淇门之行(二)

作者/胡崇峰


脚刚踩在堤壕的地面

太阳就闪耀出一道白

射杀出的光

紧追天上的那朵云不放

卫淇共三河交汇处的壮观

似如黄河之水击出的波浪

美丽的淇门

中原文明的发源之门

古老的故事

美得像一个个的童话

古城街上的石头

被时光打磨的光亮光亮

淇河岸上的风

爽朗的像新镇老乡的笑声

假如刚好来一场大雨

我就漫步在那雨中

高声吟唱孔圣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您举杯的豪情万丈

换我们一个来日方长

淇门之行

我发自心底深处的敬仰


〔作者简介〕
        胡崇峰,河南省内黄县人,医生,县政协委员。笔名古屿月,安阳市作协会员。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