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千里寻富路 致富思源带乡邻
——记朱集乡大张营村致富先锋张之先热心助人的事迹
总编:杨建红 主编:胡奇强
2020年12月10日,在雷锋精神万里行周口工作站在大张营村召开的学雷锋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上,大张营村民张之先“致富无私带乡邻”的发言赢来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和微笑的神情中,显露出他那不平凡的身世与胜利的喜悦。
张之先是淮阳县朱集乡大张营村人,他年轻时父亲去世,弟妹尚小,他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不甘于过清贫生活,积极投身到发展集体经济中去。为发展生产队副业,他步行300多里地请来了尉氏县的糖稀师傅,为生产队办起了红薯制作糖稀加工作坊。张之先热情好学,很快常握了制作技术,他既是技术员又是推销员。1972年,他与郑州一家国营饮食公司签订了长年供货合同。为了送货,他和同伴们多次带着干粮,拉着架子车往返四五百地,硬是在合同期限内把货送到公司。一次送货去郑州,路上遇雨,张之先被雨淋得发烧不退,下肢浮肿,但他仍坚持带队把货及时送到,公司领导非常感动。3年时间,仅此项副业收入,就为生产队购买了大牲畜6匹,柴油机3部,磨面机2台,发展了集体经济,被大家称为“大能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来,农村实行了土地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张之先很快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们对饮食质量的需求增加,便萌生了学烹饪的念头。他来到县城投师学艺,干起了餐饮生意。两年来,虽然算着赚钱,可由于赊欠过多,生意经营不善而停业了。1991年的2月,张之先回到村里,看到不少富余劳力在村里无所事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另找门道。他把想法和手里没本钱的事向好友说了,好友遂帮他在银行贷款2000元。张之先为了省钱,带上干粮去商丘找到了干卖汤生意的一位朋友,说了去东北沈阳发展的打算。二人一拍即合,就一齐去了东北沈阳。谁知这年冬天风雪来得早,东北人冷天很少出门,大雪一连几天下个不停,像故意和他作对似的,生意无法开展。吃住花销,手里拿的钱所剩无几,不得己二人辞退旅店住进了抗战时期遗弃的日本炮楼里,一天吃不上两顿饭。但生性倔强的张之先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俩一边外出找零活干,一边想办法,找出路。一个月后,当地的一位老太太找他修房子,曾当过泥工的他抓住这个时机,不辞辛苦,很快将房子修好了。老人给他工钱,他说啥也不要。望着满脸纯朴的河南汉子,老人问他有需要帮助的没有,张之先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打算。老太太在她的屋旁边让出一片地皮,张之先就在上边搭了一间简易房。老人又帮他在附近面粉厂赊来了几袋面粉、食油和芝麻,于是,张之先二人便干起了淮阳传统小吃焖炉烧饼。由于他做的烧饼风味独特,很快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生意红火起来。有了本钱,张之先在沈阳北市场租了门面房,含泪辞别了帮助他渡过难关的老太太,用他的拿手烹饪,干起了熟食生意。他根据东北人的口味特点,利用传统秘方,结合现代烹饪技术,利用三十多种中草药和调料,经过特殊配方和独特工艺,制成不同配方的五色五味系列鸡排,创制了熏蒸鸡排、油炸鸡排、铁板鸡排、炭烤鸡排和电烤鸡排。经他制作的鸡排,具有独特风味,看之颜色诱人, 食之鲜美可口,且营养丰富,受到了各类消费人群的欢迎。“老张头鸡杂店”的招牌挂起来了,迅速打开了销路。于是,他迎来了创业史上的灿烂春天。
张之先的生意红火了,腰包鼓了。几年下来,他增加了四个门面、摊位,年创利润达30余万元。张之先富了,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看着日益红火的生意,可张之先的心事却重了。他想到了创业的初衷,想到了还在温饱线上种田的乡邻。想到帮自己贷款的好友,如今自己找到了致富门路,可不能只顾自己呀!他要带动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张之先毅然打破“技不外传”的传统观念,于1994年初春,和家乡村民取得联系,将自己找到致富门路的事如实相告,准备把技术传给村里的闲散劳力,让他们经营致富。村里首先组织了青年张之良、张明等12名村民前往沈阳,张之先热情接待,管吃管住,言传身教。从配料烹调,火候颜色,盐味制作,倾囊传授。并一再嘱咐:做生意要本份,要货真价实,诚信待人,童叟无欺。张之先还亲自拿出攒下的10多万元分别为他们作本钱,亲自为他们找摊位,租门面。使他们都能顺利经营。这些学员由于学到了真正本领,每年都能赢利5万元以上,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1995年村里又组织30多名青年来到沈阳,在张之先店中学习达一个多月,仅安排食宿就花去3万多元。此后的十多年里,一批批乡邻来到沈阳学技术,一批批学员走向各地搞经营,一把把钞票装进了乡邻的口袋。这些学员中,不但有大张营的村民,还有附近十里八村的青年,张之先均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吃住费用自己全部承担,教会为目的。看到这么多乡邻跟他一起走上致富之路,年过花甲的他开心地笑了。
十多年来,张之先带出大张营村260多户380多人经营熟食生意,从事第三产业。仅此一项的收入,使大张营村年创收益达620余万元。既增加了大张营村民的经济收入,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经过滚动发展,又带动周边新站、窦门、朱集等6乡镇2600多人经营熟食生意,据不完全统计,年创利润达7800多万元。“大张营熟食”遍及东北三省及北京、山西、天津、郑州等18个省市。据2010年《大张营村志》统计记载:大张营经营熟食的村民中,在沈阳、大连、抚顺、山西、郑州、周口等省市购买商品楼房的就有张锋、张之良、张林、张明等38户,在本村自建楼房的有56户,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新建别墅式庭院有150多户,建筑面积73000多平方米。全村购买小汽车16辆、货车3辆、大型收割机3辆、机动三轮车960多辆,摩拖车、电车共620多辆。冰箱、彩电等高档家具把家庭装扮一新,一个富裕文明的新村正在迅速掘起。每当看到这些惊人的变化,村民在感谢党的好政策时,无不啧啧称赞张之先无私宽广的胸怀,夸他是大张营村的致富带头人,学雷锋先锋。
如今张之先已经年近八十,别人劝他也该在家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人老心不老,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员们的熟食生意进行指导,对新人进行传技、传德。是啊,张之先这种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张营村民心里已经鎸刻下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