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境界说在唐河的成功实践
总编:杨建红 主编:胡奇强 文:高文军
今天,我们怀着对冯友兰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在这里参加纪念先生冯友兰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由衷的高兴和激动!首先让我代表冯友兰先生的家乡唐河县148万父老乡亲,向举办和参与此次纪念会的各位尊敬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冯友兰先生生在唐河县的祁仪镇,他是喝着祁仪的东河水读书写字,背诵四书五经,以致长大成人,走出祁仪,求学读书,立志成才。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魂的保护人和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哲学泰斗。其哲学思想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我作为冯先生故里的普通一员,觉得冯先生的哲学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平实实用。冯友兰哲学思想精髓在于运用宇宙论贯通于社会哲学、人生哲学,以此通过人的识天、知天、事天、乐天达到与天同参的天地境界。冯友兰四种境界论的创立,极大地丰富与升华了程朱理学的内涵,并将新理学内化成了提高人们修养做人的最高标准,可以说新理学的境界说是对世界哲学的巨大贡献。因为它让人们在学习哲学时找到了一个人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哲学是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思想武器。自然境界、功德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层次分明,让人易学易做。冯友兰曾在他的《新原人》、《新原道》等著作中借用道家阐述的圣人也无怪乎日用之常,尽职尽伦。而他提倡的伦理是以爱人利人为原则的与现代社会有关的社会伦理。他把提高境界与尽职尽伦有效的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学问家的境界不一定是天地境界,而一些才智不高、成就不大的人的境界倒有可能是天地境界。我的理解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日用之常,不外乎吃饭穿衣,洒扫庭除;尽职尽伦,不外乎做好本职工作,尽孝尽道。作为一般人在家做父母的好儿女;在单位做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好员工;在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妻子做个有恩有情有义好丈夫;对儿女做个严慈的好父亲;敢于承担,甘于奉献。这样的人就实现了不枉来到世界一趟的价值。唐河县作为哲学泰斗的故里,虽说很多人没有读过冯友兰的哲学著作,也没有人说过四种境界到底是什么。但从冯友兰家被祁仪和方圆百姓称为“馮善人家”的称号的影响看,老百姓就认一个理,人在世上多做好事善事,永远吃不了亏,只会给子孙积德行风。也就是你帮助别人,你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助你。所以,为了让普通百姓能在实践中对冯先生的四种境界理解与认知,以致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唐河县委政府通过选择各种载体,结合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使四种境界说的理论贯穿在老百姓所做的桩桩件件平常之事中。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冯友兰哲学思想在家乡的实践与升华。崇高境界无愧天地,更无愧冯老哲学思想的根在唐河这片沃土所汲取营养的丰富,以及对后代的泽被。
我常常想,世界上这么多哲学家,为何只有冯友兰能提出四种境界的理论而不是别人呢?并且他的理论易学易用而不高深莫测?我总在深入探究,寻找答案,最终我发现老冯家祖上的善德善行,宽厚仁爱的家风是成就冯友兰四种境界说的根源。不信,我就带你领略下冯家的逸闻趣事吧。
一、宽厚仁爱润无声 良好家风孕新说
冯友兰先生及其家庭的宽厚仁德的轶闻轶事如今仍在被唐河父老乡亲传说着,学习着,保存着,并成为教子育人之宝。
远在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幼年时期,常受祁仪镇恶棍李非汉欺负。有一年,冯李两家孩子在一起玩耍,不知为何引起殴斗。冯家的孩子见势不好,即往家跑。刚跨进大门,李家一群人追来,冯家长辈赶紧将大门关上。随后,李家将砖头瓦块扔进冯家大门院内,并翻墙入院,此时,冯家赶紧将孩子们关进二门。李家又将砖头瓦块撩进二门院内,再次翻墙入内。冯家又将孩子们关入三门以内。李家又砸门欺负,冯家大人小孩躲进堂屋避之。更有甚者,李家常持刀在冯家大门口要这要那,若不满足就寻衅闹事。有一次,郝庄佃户给冯家送粮柴,李家硬是锁寨门不让进,佃户无奈只得从东寨墙外用绳索把东西吊入寨内。冯家在受欺的日子里,并未与人家争高论低,而以忍耐、宽容、包容的胸怀,去待人接物。在内心却蕴育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书写新的历史,创建新的天地。
乡邻们不会忘记,友兰祖父及其母亲乐善好施,淡漠财利,为人敦厚,处事仁义平和的风范。清光绪三年大旱,赤地千里,路有饿殍。冯家在祁仪镇上支起四口大锅,为逃荒人施舍饭食,赈济百姓。1931年和1934年春,祁仪一带发生旱灾,夏粮几乎绝收,灾民很多。吴太夫人让家人在门口支起一口大锅,烧饭煮粥,亲自掌勺,周济灾民。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堤,灾民纷纷逃荒,祁仪镇上更是要饭的成群。吴太夫人要家人对要饭的要认真打发,让他们吃好,有时还送给老人和小孩一些衣物。平时乡亲邻里有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从不吝啬,并为无力埋葬亲人者施舍棺木。冯家的商店“复盛馆”,因经理去世而停业,债权甚巨,可友兰祖父硬是决定一律免去贫穷户应缴的债款,被众人称为“冯善人”。
乡亲们还清楚的记得,1944年冬,友兰与弟景兰从西南联大回唐河奔丧期间的桩桩往事。那时,当友兰先生所坐的牛车行至祁仪镇北十三里大树李村时,就下车步行,走小路回镇,从东小门进街。他不摆架儿,不张扬,总是以谦谦君子之义待人。吴太夫人仙逝后,乡邻闻讯,纷纷吊孝,或烧纸,或拿钱,以答谢昔日济助之恩,每天不下二三百人。冯友兰不讲贵贱,不论本地或外地,凡吊孝者,一律跪谢,并让家人热情款待。他知道家乡正闹饥荒,穷人来拿一元钱,走时送给二元钱;揭不开锅的,还送给一些米面。有个讨饭的,在门口放一挂小鞭炮后,跪在吴太夫人灵棺前嚎淘大哭:“娘啊,你这一死,下雨下雪,我往哪儿?”乞丐越哭越伤心。友兰先生更是泪流满面,他跑过去,边喊兄弟,边搀起乞丐。深情安慰道:“娘不在了,伯们叔们还会照顾您的。”南阳专署督察专员褚怀里和唐河县长符明信亲自前来吊孝,景兰与友兰商议是否出去迎接。友兰说他们是来吊孝的,要和他人一样对待,还是在后院等着吧。友兰先生在安葬了母亲之后,便挨家挨户去谢孝和看望一些在自己家做过工的人家,有时也应邀为人写几幅对子,或去讲学。友兰先生不管是五尺门楼的大家,还是低矮茅檐的小户,都要去坐一会儿,拉拉家常,谢谢人家。有时看到家庭穷的,就让人送一些柴米,或给钱周济。当时从北边逃来的难民,很多就住在城墙的墙洞里。一天友兰先生路过墙洞时想进去,别人劝他这是些外地人,不要管了。友兰先生却说,人家讨饭到我们门口,就要好生看待,要仁义一点。他执意进去看望,并对难民讲了一些抗日的形势,鼓励大家好好地活下去,抗战很快就会胜利。
诸如此类的生活故事,多年广为传颂。这一事实,深深地告诉我们:冯氏家族高尚品德自幼哺育着冯先生的思想情操,更有力地促进了冯先生思想情操地茁壮成长。随着冯先生的自我深造,这种思想情操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了冯友兰先生特有的四种境界的宏伟高论。
二、适应形势选载体 四种境界化于心
唐河县委、县政府认为,任何高深理论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用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样束之高阁的理论再好也没有任何用处。为了把冯先生的境界说在全县普及并扎根百姓之心,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全县干部群众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1995年3月9日至4月13日,全县组织县乡村组1.2万人的工作队深入510个行政村,30余万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双文明村”为内容的“三户一村”评选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活动?县委认为,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文明向上、安定可靠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每个公民的渴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境界?县委感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创造文明祥和、奋发向上、和睦相处、友爱互助、促进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于是,就把“评三户一村”作为载体,在工作队员的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通过农户的自评、互评、县乡村干部审定三个环节,按照四个档次评定。共评出“双文明户”6万余户、“五好家庭户”10.万余户、“遵纪守法户”16万余户、“空白户”1.45万户。并公开挂牌,把农户的精神文明程度、奔小康的结果公之于众,让众人评说,当农民自己拿起笔给自己定档评级时,特别是四种不同档次的小牌牌订到农户的门前时,可以说在每个农民的灵魂深处都爆发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次评选活动以先进激后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彭拜的时刻,县委的决策们也深刻认识到: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因为,道德它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离不开道德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道德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县公民素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是推进县域现代化进程的必修课。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县委把2007年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年”,把2008年确定为“公民道德实践年”。为了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好且抓出成效,县委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制定详细而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县举办了“文明杯”公民道德演讲大赛,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发动、演讲初赛、、演讲复赛、演讲决赛四个阶段,共组织初赛近百场,复赛两场,决赛一场,近千名参与演讲的选手来自各个阶层。有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也有管理和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有奋战在乡村的基层干部;有孝敬婆母的好媳妇;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爱岗敬业的好职工;有勤奋学习的小学生;。他们有的讲个人的感悟;有的讲集体模范行为;有的阐述深刻道理;也有的讲述看似平凡的小事。不论采取什么形式,不论演讲哪个方面内容,他们都在表达着对公民道德的理解,都在努力践行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据统计,全县受教育群众近百万人。这种活动是把冯友兰境界说内化于心的最好形式。
最近几年县里还先后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通过亲子互动、家校联动、信函告知、联合签名等形式,配套发放各类“创文”宣传品,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创建文明城乡热潮。“三巡五进”活动。经常性组织唐河县“双十佳系列”等先进模范走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委)、乡镇、学校开展巡讲、巡演、巡展活动,讲好唐河故事,营造唐河好人多的浓厚氛围。“文明服务我出彩、群众满意在窗口”活动。在全县各级窗口单位中继续深化“文明服务我出彩、群众满意在窗口”系列化活动;“六文明”系列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六文明”系列化活动,精心设计主题,办好特色活动,着力构建爱心涌动、生机无限的“城市胸怀”;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志愿者网上网下誓师大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深入开展义务扫除、邻里守望、敬老助残、暖心帮扶、文艺宣传、科普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蔚然成风;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继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在社会做文明市民、在单位做敬业标兵、在家庭做模范成员。这些有效载体的运用达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正能量,为青年一代指明了人生方向。
三、积极践行境界论 唐河兴起五厚风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三户一村”、“三学三争”、“党员活动日”、“双创”、、“文明新村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年”、“公民道德实践年”等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使冯友兰先生“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思想学说更加深入人心。他让唐河老百姓领悟了人生实践的真谛,升华了唐河儿女的心灵,让人们明白了做人、做事、思考未来的道理,以及人生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努力方向。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并鼓舞着无数唐河人用自己的躯体与灵魂书写着境界说的精神华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耀下,在冯友兰先生道德风范的感召和四种思想境界的引领下,唐河儿女逐渐荡去了旧俗,树立了新风,在道德风尚的道路上反思着、前进着、提高着。如今,唐河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兴起了一股“厚道、厚德、厚爱、厚重、厚情、”的五厚新风,有力地诠释了冯老先生的道德和天地境界说的精髓,彻底打破了清乾隆《唐河县志》对唐河人所定的“善讼、好斗、轻生”的论调。
善良、聪慧的人们谁都不会忘记。从2008年追溯到1996年,从祖国的南疆到祖国的北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在响彻一连串体现“五厚”新风的唐河人的名字。赵传宇、陈辉、邓英来、贾红旗、乔森、张廷国、王克、胡廷闯、吴振东、杜进忠、马世京……他们在大江南北的新闻媒体上都曾闪闪发光。这些名字是富饶的唐河大地孕育的,是唐河父老乡亲亲手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冯友兰先生四种境界说滋润的。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着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高尚,体现着“五厚”风尚的伟大。
唐河人的厚道之风传遍泉州。他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热情好客方面;更体现在性格直爽,诚实守信,侠胆仗义方面。在福建省泉州市,唐河籍民工邓英来,在短短几年里,见义勇为10余次。2006年9月1日,他被泉州市授予“泉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泉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和“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三个荣誉称号。邓英来,1980年出生于唐河县黑龙镇老邓营村,中学毕业后,在河南大学读了三年函授,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福建省泉州市的新文行灯饰有限公司打工。2005年6月7日18时30分,当邓英来正在位于石狮市人民路新文行灯饰石狮分店出差,一位陈姓女士发现自己放在摩托车后备箱里的手提包被偷,内装2800元现金、手机和银行卡。陈女士指着店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小平头”,连喊“抓小偷”。邓英来听到喊声,马上从屋里冲出去,看见“小平头”已从附近一个停车场向外跑,他一个箭步跑了过去,一直追了60多米,将“小平头”摁倒在地,把钱包送还给陈女士,并立即拔打110。就在此时,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手拿一尺多长砍刀的年轻人,在围观的人群中乱砍。邓英来被歹徙用刀砍伤大腿,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裤子。在追赶歹徙过程中,邓英来与歹徙进行了5次搏斗。他想把歹徒的刀夺过来,但歹徙却又向邓英来面部砍来,邓英来情急之下,用手挡了一下,左臂和手掌顿时血流不止,“小平头”和同伙乘机逃走。110民警赶到,随即将邓英来送到泉州市华侨医院抢救。
唐河人的厚德之风享誉华夏。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在长江救人不留名的唐河籍优秀大学生赵传宇。2007年1月22日,一个寒冬的下午,刚参加完研究生考试的赵传宇来到长江岸边散心,虽然阳光照耀着大地,但江面还是袭来阵阵寒意。76岁的张多平老奶奶也趁着这个好天气来到岸边清冼衣物,她洗着洗着,突然一脚蹬空不慎滑入江中。“有人落水了,救人啦!”赵传宇听到呼叫,立即冲向出事地点,撒腿冲下江堤,全然不顾防洪石头的凌乱与锋利,和衣纵身跳入江中。这一段江面水流湍急,漩涡极多,即便是与岸一步之遥的水域也有三、四米深,这里年年都有不少的落水者。阵阵刺骨的寒冷,让赵传宇不断打着寒颤。但他不顾一切,咬紧牙关,急速向落水者游去。赵传宇很快靠近落水者,迅即将其俯卧的身体翻转过来,一只手托着她的头部,一只手奋力划水,艰难地向岸边游去。水流湍急,冰冷刺骨,两人的棉衣因浸水越来越沉,张奶奶的气息也越来越弱,死神慢慢向他们靠近,赵传宇每向岸靠近一步,都要用上全身的气力。赵传宇在距岸10米左右时,几乎没有力气了,他们渐渐向下沉去……就在这时,赵传宇摸到了水文观测点的铁杆,他迅速抓住并用尽全力,推着张奶奶游向岸边。在群众的帮助下,张奶奶得救了。赵传宇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岸,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当他正要离去时,周围的群众一下子围了上来,纷纷询问他的来历,他沉默着、微笑着离开了人群。
为了寻找救命恩人,张多平老人苦苦寻找了两个多月,最后一个偶然机会,在一家超市与赵传宇相遇,老人掏出2000元钱以表谢意,赵传宇在无法推脱的情况下,接钱后随即交给了希望工程基金会,以此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长江大学获知赵传宇救人的事迹后,校党委推荐他在本校读研究生,他婉言谢绝。按他的话说,我要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实力。最后,赵传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现代物理专业。2007年赵传宇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9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受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还有一则农民党员杜进忠倾囊建校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动。
1997年7月21日,霹雷夹着闪电裹着暴雨,在龙卷风的助虐下,眨眼工夫,将祁仪乡杜门楼学校的院墙掀倒,教室内灌满了水,26间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全成了危房。 “开学了怎么办?”
杜门楼村的群众心里结成了疙瘩:,偏乡僻野的穷山沟,盖校谈何容易!
在本县一家私营企业当汽车司机的杜进忠回来了。妻子常娥 说:“进忠,学校停办了,得想法给咱娃找个地方上学呀!”进忠说:“自家孩子能找个上学的地方,可那些没有便利条件的孩子们怎么办?” 35 岁的杜进忠眼前浮现的是:17岁那年,他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 人高中,可家里实在无钱供他上学,为此他哭了几天几夜。如今,农村的生活变了,可眼睁睁看着学校倒塌,让八九岁的学生离家四处求学,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罪过呀!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萌发了:个人出资办学!
然而,自家的房子也是雨天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北山墙裂缝 十来厘米宽,顶柱由一根增加到三根。这几年,夫妻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手里总箅有点积蓄,才买了五万多块砖,几百公斤钢筋,准备秋季盖楼房。可是想想一百多名学生无处上学的情景,他决定停盖自己房子,先盖学校。 妻子常娥支持他。
村支书惊呆了。但他很快平静下来:“你的想法好,可是,你得慎重考虑呀!”
杜进忠说:“我反复考虑好了!”
杜进忠出资办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径而走。青年农民杜清海听到消息后,主动找到杜进忠要求加人出资办学的行列。两位青年农民的举动很快成了杜门楼村群众的谈论的话题。
就在人们传着杜进忠、杜清海出资办学的好消息时,聘用杜进忠的王老板来请杜进忠回厂上班,并表示:当月工资奖金照发,工资从800元提到1000元。王老板还说:“如果不想开车,可在唐河县城开个汽车修理部,垫底资金我出。”
多么诱人的数字呀,不投一分钱,一年可以挣回一万多元,甚至更多,可杜进忠还是拒绝了,只说了一句:“挣钱的事以后再说吧。”
沉寂了多天的杜门楼小学终于响起了开工的鞭炮声。整整半月时间,全村人一天到晚都主动来到学校里帮忙。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雪片飞舞。工地上急需钢筋浇铸大梁,身患重感冒的杜进忠,将输液的针头一拔,开着三轮车进了县城,等钢筋拉回工地,他就又倒下了。刚躺在床上,他又着急起来,从床上跳下来,登上架木,抱着震动棒干起来。泥匠师傅看着他烧得通红的脸,说:“进忠,你下来我们干,快去治病吧。”可是他一干就是几个钟头。杜进忠80多岁的父亲怕大梁冻坏,颤颤巍巍地冒着寒冷 为一根根大梁生起柴火,为水泥大梁增温驱寒。转眼间,1998年春节悄然而至。别人欢欢喜喜购年货,杜进忠、杜清海家里,讨账的却一个接一个。他们二人商议求借亲朋好友或掏高息,也不能让师傅们空手回去过年。但条件是必须在大年三十前主体工程竣工。
他们这两个农村的富裕户,前几年过春节都是花一千多元备年货,今年杜进忠只割了 3公斤肉。大年初一早上,10岁的儿子杜森说:“爸妈,人家娃们都穿新衣服过年,我一件也没有。”一句话说得杜进忠、常娥心里酸楚楚的。
两天后,杜森穿了一件价值8元钱的新布衫串亲回来了,走到杜进忠面前说:“爸,我不该在大年初一惹你生气,给,这是姨和妗们给我的300元压岁钱,妈为我买衣裳花了点,这些你拿去建校吧!” 杜进忠抱着儿子热泪纵横。
1998年4月2日,13间水泥钢砖结构的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几乎全村的人都涌到了学校,看着杜进忠、杜清海瘦削的脸,许多人都止不住热泪盈眶。
各位学者专家,当你听到祁仪乡百姓的这种厚德风尚,你能说不是冯友兰境界说在故乡的开花结果吗?
厚爱展现着唐河人的品格高尚。大爱无疆,无私奉献,唐河人用厚爱谱写了一曲曲品德高尚的赞歌。唐河籍女大学生陈辉带父求学的事迹,在中州大地传为佳话。1985年,一位叫陈保忠的光棍汉,在路边拣到一个出生三天而被遗弃的女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靠搓麻绳,编花蓝和出外打工,艰苦度日,用一颗忠厚善良的心,把陈辉抚养成人,并考入河南大学学习。为了供陈辉上学,2007年7月,63岁的陈保忠在东莞一家建筑队打工。因高强度体力劳动加上营养不良,导致坐骨神经痛和腰椎病加重,回到老家就病倒了。陈辉为了照料父亲,经学院领导同意。于2007年11月底,把养父拉到了开封,在校外租房,一边照顾养父一边上学读书,就这样,陈辉开始了“带父亲上学”的生活。
父亲的病越来越重,颈椎以下瘫痪,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陈辉细心地照顾着他的饮食起居,给他洗头、洗脚、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大小便……有时候夜里父亲疼痛难眠,她就反复地给父亲搓背、按摩,直到养父睡着了,自己才躺下休息。好多次,父亲由于大便失禁,被子和褥子上都沾了污渍,屋子里臭烘烘的。陈辉从学校上课回来,耐心照料父亲,用心地把被褥、房间收拾干净。房东和邻居都说:“这闺女,对养父比亲闺女还要亲啊!”
河南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海富生说:“陈辉同学身上折射出的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中华传统美德。”陈辉最大的心愿:是盼着早一点毕业,挣钱给爸看病,让爸重新站起来!”
唐河人的厚重展现着普通人的纯洁无瑕。因为厚重,才出现了英雄人物贾红旗。贾红旗,1969年出生在唐河县湖阳镇新店农民家庭。自幼贫寒的家庭,造就了贾红旗从小就能独立生活,勇挑家庭重担,敢于负责任的性格,在乡亲的眼里,贾红旗从小就是一个热爱家人,助人为乐,性格刚毅的小大人。他上小学4年级时,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小组组长,经常带领小朋友们到本村军属、孤寡老大娘郭志远家,帮助扫地、打水干些家务活,郭老大娘见人就夸贾红旗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2001年农历6月19日,他同新店村村民赵传国一起到新疆打工,在郑州转车时,他们在候车室遇到一个满脸胡子,手拿拐杖的无赖,自称是社会老大无人敢管,并逼着一个顾客要钱。贾红旗见状,义愤填膺,冲到无赖面前,大声说,你算什么社会老大,你不就是一个无赖么,你凭什么要别人的钱。这时候车室的人都围了上来,怒斥无赖,无赖看到众人愤怒,瞪了贾红旗一眼,灰溜溜地走了。2006年7月27日12时40分,在乌鲁木齐华凌市场做板材生意的贾崇娟,来到距自家店面约70米远的中国农业银行取钱。取了3万元之后,贾崇娟把钱装进包里走出大门。就在这时忽然有人从后面拉住她的钱包。“抢劫啦!”贾崇娟呼喊着被拖倒在地。就在贾崇娟绝望地松手的瞬间,贾红旗迅速赶到,用手将贾崇娟的钱包紧紧抓住,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搏斗中,劫匪突然掏出手枪,对准贾红旗连开3枪……贾红旗倒在了血泊中。但他的壮举激励了在场的群众,60余人冲上去和劫匪进行搏斗。
唐河人的厚情之风更彰显着新一代朴实风采。在唐河厚情厚谊的人和事枚不胜举。2003年5月18日下午将近5时,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陈屋贝村打工的唐河籍郭滩镇民工乔森,准备到集贸市场买东西,刚走到东(东江)深(深圳)渠边,便隐隐约约听到渠中小孩的呼救声。他寻声冲到渠边,只见在30多米宽的供水渠中央,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时浮时沉,拼命挣扎,随时都有被水流卷走的危险。面对随时被大水吞噬的两个幼童,乔森顾不上多想,连衣带鞋从三四米高的岸上纵身跳入水中。经过艰难的划水,终于抓住了其中的小男孩。他一只胳膊把男孩抱入怀中,另一只胳膊划水,想直接朝岸边游去。然而,湍急的水流冲得乔森根本不能横着游回岸边。无奈之下,他只好顺水漂流,慢慢向岸边靠近。在漂游了大约几十米后,才勉强靠岸。岸上乔森的姐姐、父亲及周围闻讯赶来的群众,用绳子和木棍从又陡又滑的渠道斜堤上将乔森及小孩拉上岸。上岸后的乔森累得筋疲力尽,说不出话来。之后,他又根据小男孩提供小女孩父亲的地址,赤着脚抱着孩子,在坚硬的水泥路上跑了三四百米,找到了集贸市场开饭店的黄姓老板。并带领黄老板,来到出事渠边,迅速把刚刚被群众救出苏醒过来的小女孩送进附近医院救治。原来,这个女孩的家长便是黄老板店里的一位老乡。两个孩子脱离危险,乔森同父亲、姐姐一起悄悄离开了医院。唐河打工仔,广东救人不留名,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然而祁仪乡退伍军人吴振东抗洪救灾的事迹更让人激动不已。
1998年9月18日,唐河县武装部收到一封来自湖北省洪湖市三防指挥部的信件。信中写道:
今年洪湖抗洪斗争十分艰苦,迎战了八次洪峰,水位一次高过 一次,8月24日正当人困马乏之际,唐河籍退伍战士吴振东同志 千里迢迢赶到洪湖,顾不得旅途疲劳,一下车就到三防指挥部请战,要求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参加抗洪抢险,他不怕牺牲,战斗在燕窝镇最前线,支援灾区,无私奉献。 洪湖抗洪胜利,记载着吴振东同志的一笔。
洪湖市三防指挥部 1998年9月10日
这封信件,使武装部的同志们震惊了!唐河县140万人民震惊 了!吴振东的父母震惊了!
若不是这封奇特的信件,有谁能知道在百万抗洪大军中,竟有一个唐河县祁仪乡兴堂村柿园组的退伍兵吴振东呢!从8月24日 到9月14日,吴振东在洪湖抗洪抢险第一线,默默无闻地同洪水搏斗了20多个日日夜夜,他来无声,去无名,惟有滔滔江水作证。
当父母得知吴振东这些天是在洪湖最危险的燕窝镇抗洪抢险时,先惊出一身冷汗,“你咋不跟爹妈说实话,洪水真把你冲走了, 我们到哪儿找你? ”话虽这么说,但父母还是为有这样一个敢于为国为民分忧的儿子而自豪。
这年人汛以来,三江流域洪水肆虐,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沉重灾难。报纸、电视每日汛情通报,时刻都揪着吴振东的心。这位1993年12月人伍,1996年6月人党,两度被评为优秀士兵,当过班长, 有着4年军龄的退伍战士,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火热生活的锤炼下,锻造了坚毅的意志,勇于奉献的品格。终于,他再也按捺不住 那颗激动的心,恨不得插翅飞到长江大堤上,加入抗洪队伍中为战友们助一臂之力。于是,他只跟父母说了声去武汉朋友那儿打工, 就匆匆坐上了去武汉的长途汽车,然后辗转来到洪湖。
一到洪湖,他就向洪湖市三防指挥部递交了一份庄严的志愿书。他写道:
“我是一名来自河南省唐河县的志愿者,我自愿加入抗洪第一 线,愿为洪湖人民尽一点微薄之力,不管在抗洪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决不向洪湖人民和各级组织提出半点要求。我身为一名党员,也曾是一名军人,一定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决心与洪魔抗战到底,取得最后胜利。”
洪湖市三防指挥部的领导十分感动,先是安排吴振东在后方装卸物资,一天平均装卸物资达3吨多,可这他还是觉得不过瘾, 三天后,当他得知洪湖之险,险在燕窝后,再次请战到燕窝镇。此时,正值长江第七次洪峰到来之际。天上大雨如注,堤上惊涛拍岸, 吴振东和其他10个志愿者用半天时间就装卸砂子30多吨。他们还参加了燕窝镇八八潭重大险情的抢护,七家垸新月干堤压台的抢险等,干起活来抢起险来,就像打仗一样,个个都冲在最前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吴振东和10名志愿者同抗洪抢险军民在战胜长江第八次洪峰之后,长江抗洪抢险战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多天浑身沾满泥浆的吴振东为保住洪湖人民家园而自豪,可看看受灾的群众,他的心又沉重起来。此时,他耳边又回响起与并肩抗洪的一位灾民的话:“我家里东西已在水中浸泡了一个多月了,过冬就成问题。”想到这儿,吴振东拿起那身穿成泥浆的迷彩服,到长江边洗了又洗,天明晾干后,叠得整整齐齐,径直把衣服送到那位农民手中。这位农民捧着这身吴振东20多天没有下身的衣服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吴振东还悄悄来到洪湖市抗洪救灾办公室,将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褥子、毛巾被全部捐了出来,吴振东欣慰多了,他仿佛觉得这才尽 了一个退伍军人的心。
退伍军人吴振东的举动,有谁能说这不是天地境界呢?有谁能说这不是冯友兰哲学思想在老家祁仪的实践与升华呢!
诸如还有在北京打工的张廷国勇闯火海抢救国家财产;探亲军人胡梃闯冒着七月流火,自己掏钱抢救被肇事大货车闯翻压在摩托车下血泊中的刘国富父子 ;为保护邻居财产同盗羊贼殊死搏斗而献身马世京等等,不一而举。唐河人的“厚道、厚德、厚爱、厚重、厚情”的风尚,展现了唐河人敢于坚持正义,不畏强暴,捍卫正义,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唐河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展现了唐河人待人厚道,构建和谐的淳朴民风;展现了唐河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肝义胆;展现了唐河人心胸宽广,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展现了唐河人心底无私,只想他人的伟大情操;展现了唐河人不为名不为利而默默奉献的伟大情怀;展现了唐河人善于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人际观。这八个展现,深刻体现了:平凡人英雄气慨泣鬼神正气驰骋天地间,细微事高尚品德盖华夏精神照见唐河人。这八个展现不正是冯先生四种境界在唐河现实生活中的深刻诠释与成功实践吗?
今天,我们纪念冯友兰先生,就要以冯友兰“四种境界”说为做人做事准则,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他爱国爱民仁爱宽厚的崇高思想,弘扬唐河“五厚”新风,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永远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