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走好——
2017年10月25号,我的老师,清华大学王耀山教因交通事故意外辞世,享年83岁。教授一生,生活简朴,为人宽厚,乐于助人,教育有方,行为人师,学为世表。
我和老师相识于18年前,那是1999年,我正上高二,成绩一般,梦想却不小,非清华不上。无奈家境贫寒,学业无望,准备弃学。恰逢教授回故乡南阳,在教授的指点下来北京读清华自考,圆清华梦,教授教我政治经济学课程。
为了省钱,我平时在一个小卖部的墙角外生火煮面;还是为了省钱,那年的春节,我没有回家,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宿舍里度过一个最难忘的春节!教授和师娘知道后亲自到宿舍给我送来了钱粮和年货,自此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
后来,我上班了,在离教授家不远的清华大学照澜院附近租了一个4平方左右的小平房,方便我到清华各院系蹭课,也方便我就近请教老师。
命运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2000年开始,19岁的我竟然可以一个月挣上上万块甚至更多。2004年,有了一定积蓄的我,创办半工半读教育的想法逐渐清晰:为和自己一样没机会上名校的学子,为和自己一样家境窘迫的学子服务,让他们有机会不依靠家庭完成学业。可是自己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支持,绝望之际,我找老师商量。老师听了我的想法,看了我的策划书跟我说,“你这件事情要是办成了,你就是教育家了。这可是造福社会的事,但是困难大于想象!”在老师的支持下,说干就干,佳佳乐助学事业正式在清华大学扬帆起航!
哪一个大学愿意和一个年仅23岁没有正规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合作?哪一个家长会信任一个年仅23岁创办的却又没有任何成功案例的助学模式?
是他,用一个清华教授的名誉为佳佳乐助学机构的信用背书!
是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宣传佳佳乐助学理念的机会!
是他,促成了和第一所高校合作,在北京城市学院开创第一个佳佳乐助学班!
是他,曾经连自己的身体疾病的诊治都放下,陪我去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谈合作!
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关注和支持佳佳乐助学事业的发展!现在才有了佳佳乐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共13届学员!
是他,那么的低调,以至于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没有清华大学的这位王耀山教授,他们也许就没有机会来北京念大学。
是他,那么的无私,不接受一分钱的工资,却为佳佳乐助学事业服务了13年。他总是说,把钱,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所以才有了我几年前那次家乡之行,以校友会名义,把这些钱,捐给了几百个学生做生活费。
老师,走了!
您那用缝纫机做的书法台;您那用木条和鞋钉做的笔架;您那用木板卡着的老空调;您那满屋的书;您那我见过的18年来不变的和蔼慈祥的笑容,是您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谢谢您!老师!如果还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祝您一路走好!
——佳佳乐助学事业创办人张向阳
2017.11.3夜于北京清河
2017年1月2日佳佳乐校友会合影
2017年1月2日佳佳乐校友会现场
王教授生平介绍
王耀山,1935年6月出生,清华大学社科系党委书记、校党委委员、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中文名 王耀山 出生日期 1935年6月 职业 清华大学教授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水利系 一任书记十冬春,牢记宗旨为人民;事业璀璨光照我,终生忧道不忧贫。 ——王耀山(1995年作) 简介:
王耀山,1935年6月生,唐河县人,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62年2月毕业留校做教师,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社科系党委书记、校党委委员、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不少学生都已成为党和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
王耀山说,清华育我,我爱清华。 经历:
王耀山的少年时代是在唐河县郭滩镇东张湾村度过。记得1955年,唐河发大水,王耀山家里的房屋全部倒塌,让王耀山决心要学习水利,将来可以治治家乡的水患。1956年,高中毕业的王耀山考上清华大学,选择了水利系。
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一下子成为全国人民仰慕的清华大学的学子,王耀山也激动不已。他说当时真有“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的感觉。但王耀山没有因一时的荣誉而骄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报答国家社会、母校老师和家乡亲人。
随后,在水利系水动力装置专业就读的王耀山,通过五年半的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业,毕业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1960年3月,王耀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政治辅导员。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清华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做一名教师。 王耀山从一个理工科的毕业生到一名政治经济学理论课教师,更加努力学习,涉猎更多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中,王耀山一直没有脱离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继开过7门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9本,发表论文10余篇,带过两届硕士研究生。可以说,他是随着清华大学文科的发展而逐渐成长的。他亲历了清华大学文科由马列主义教研室,演变为社会科学系,再发展成为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但这其中的曲折,也恐怕只有王耀山老一代清华人方能体会。
解放前,清华大学是一所文科很强的综合性大学。到解放初期,经过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变成了多科性的工科大学,号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文化大革命之后,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变化,清华大学又逐渐恢复成综合大学,文科又发展起来。
1978年,清华大学提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战略,陆续增加理科、文科、管理学科的院系。这一年,王耀山被提任为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委员。1984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系。王耀山被任命为系党委副书记,第二年任系党委书记。 1985年开始,王耀山又连续三届被选为校党委委员(清华大学第七届校纪委委员,第八、九届校党委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清华大学提出争取到2011年建校一百年之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从而加速了清华大学文科的发展。1993年12月,在社会科学系的基础上,与外语系、中文系等合并成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家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腾藤教授担任院长,王耀山担任第一届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直到1995年退休。
古代,杜甫曾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王耀山而言,则应该是“人生九十古来稀,而今百岁亦可期”。退休后的王耀山,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没有退休。他继续发挥余热,续写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不但被单位返聘,继续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还在“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会”、“清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夜大学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部”工作。
作为清华大学一名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王耀山一直是双肩挑干部,他尽了一个党员教师的职责,得到了领导和学校的肯定。1981年,他被评为清华大学“校先进工作者”,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评为“先进共产党员”,2001年和2007年两度被清华大学离退休处评为“老友所为”先进个人。
回顾人生,王耀山说:“我走过的路,正好印证了彭真同志的话——一个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需要,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