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滕兆敏 编辑:诚恳
记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德耀中华》栏目客座教授、学习雷锋网副主编滕兆敏
一路宣讲,万里征途。
他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北京、天津、上海到辽宁、安徽、河南,从湖南、四川到贵州、云南,从雪域西藏到天山南北,再到宝岛台湾,一路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田,让团结之花绽放在各族儿女心中,以雷锋精神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圆”,用雷锋文化铸牢各族青少年的“中国心”。
他,用雷锋文化打造根深叶茂的民族团结思政金课。
他的课堂里,时而回荡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悠扬旋律,时而跃动着《日照刀郎一家亲》的欢快节拍,每一首歌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他的教案中,《雷锋日记》里朴实的文字与《驿路梨花》中温暖的边疆故事交织,化作滋润学生心田的民族团结教材。
他以课堂为纽带,将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让雷锋精神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符号,更扎根为文化认同的根基、心灵相通的家园。
他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山东省民族宗教委专家智库成员、日照市东港区民族团结教育教研室主任滕兆敏。
交流对话
——《雷锋日记》里的民族团结“密码”
2025年3月8日,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礼堂里掌声如潮,534名藏族学生共同聆听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他站在讲台上,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背景讲起,将雷锋日记中的诗句与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经典之歌背后的民族团结之情。
台上,讲述者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台下,藏族少年凝神谛听,泪光闪烁。他用教育者的智慧,让藏族孩子们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精神返乡——那些关于格桑花扎根与绽放的故事,那些关于才旦卓玛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故事。此刻,我们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聆听雪域高原与齐鲁大地交响的共鸣,见证雷锋精神如何以柔情之力,点燃跨越山川的心灵星光。
“雷锋抄写在日记中的这首诗,后来被谱成歌曲,才旦卓玛用她的歌声让这首歌传遍全国。它深刻地表达了雷锋和才旦卓玛等劳苦大众共同的心声,是全国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更是党和亿万中华儿女心心相印的鲜活描绘……”在滕兆敏的讲述中,雷锋精神跨越时空,与藏族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
课堂上,一位同学用藏文写下“学习雷锋好榜样”,一笔一划中饱含深情。“滕老师的课让我明白,雷锋不仅是军人的榜样,更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坐标。”学生次仁卓玛说。当他用藏语朗诵这首歌词时,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滕老师讲述的雷锋故事,让课本里的英雄变成了身边亲切的邻家大哥。”西藏中学副校长丹赳回忆,当滕兆敏讲到雷锋省下津贴支援灾区的细节时,教室里响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嘹亮合唱,藏族孩子们在洁白的哈达上,用藏汉双语书写“做新时代追锋人”的誓言,最后将这份满载心意的手作礼物敬献给滕老师。
类似的场景、诚挚的交流,一次次在不同的时空与地域上演。
2024年6月21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海子中学,他为布依族、苗族等各族学生带来《跟着雷锋日记学阅读学作文学做人》的阅读写作课。
“山林春风徐徐吹,驿路梨花处处开,团结之花分外香。”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驿路梨花》,通过解密“谁是建造、呵护爱心小屋的那位雷锋”这一峰回路转的故事,生动再现了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与深入人心。
通过独创的“场景教学法”,他将《驿路梨花》的文学意境与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相交融,让山寨少年们深刻感受到,“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翻开雷锋18岁写下的‘人生七问’,每个问题都在叩击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灵。”在聊城大学报告厅,滕兆敏手持泛黄的《雷锋日记》,向聊大学子展示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名字是坐标,精神是富矿。缺氧不缺精神,孔繁森是九十年代的雷锋,雷锋精神与孔繁森精神同根同源,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孔繁森事迹是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孔繁森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在新疆培优班,滕兆敏将“当代雷锋”庄仕华扎根边疆48年的事迹一一道来。当他展示庄仕华为维吾尔族老人跪地手术的照片时,天山学子们集体起立致敬。
滕兆敏认为,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的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高度契合。这位深耕教坛40年的语文教师,在雷锋的177篇日记和语文教材里发掘出民族团结的“情感密语”和“基因密码”。
通过一场场交流对话,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他在一次次宣讲中将雷锋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雷锋日记中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故事与当代青少年成长需求相结合,以雷锋故事滋养学生成长,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各族学生的心灵上。
“细流滴灌”
——以雷锋精神凝聚思想共识
在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和北京路中学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里,一幅幅“红石榴”主题手抄报构成壮观的民族团结画卷。
这个诞生于师生集体创作的品牌标识,见证着滕兆敏“细流滴灌式”教学法的神奇魅力——民族团结教育更需要持续的文化滋养来凝聚思想共识。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真正将目光聚焦于民族团结教育,始于2012年春天的一场地理公开课。那次课堂像一扇窗,让我在执教《驿路梨花》时忽然领悟,是雷锋精神悄然催开民族团结进步的繁花,雷锋精神蕴含的文化力量,与民族团结教育本就同根同向、同频共振。”滕兆敏回忆道。
在北京路中学工作期间,他便着手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系统工程。他将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精心构筑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这份坚守与耕耘终获认可——2016年12月,北京路中学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此后,他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移植到东港实验学校,一路带到西南边疆、东北大地,传到雪域高原、宝岛台湾,并将雷锋精神融入其中,在各族学生心中浇灌出民族团结与雷锋精神传承的绚丽之花。
“我们曾把竹竿舞、蹴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入体育课,让《花儿与少年》《大理三月好风光》成为音乐课必修曲目,将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歌曲、特色服饰展示等融入学校艺术汇演的舞台……”滕兆敏展示着手中的一张张照片。
真实的感动抚慰人心,精神的力量正在生长。在北京路中学“民族团结一家亲”运动会和东港实验学校“中华民族一家亲”体育艺术节上,56个民族方阵的服饰展演曾让新疆教师雪莱提热泪盈眶。他说,仿佛看到整个中华文明在操场上流动。
运动会开幕式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堂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思想铸魂、思政育人,思政课成为“铸牢”教育的前锋,让青少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践行者和主力军。
这种“细流滴灌”的理念也延伸到了家庭教育。目前,日照43.3万中小学生背后,60余万个家庭正在形成辐射社会的“石榴籽效应”。
他以雷锋文化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打造“学科渗透、活动体验、文化浸润、实践养成”的四位一体模式。
在东港实验学校的毕业纪念册里,一张题为“三大名山手牵手”的照片格外醒目——巍峨的天山、秀美的阿里山与葱郁的丝山遥相呼应,仿佛跨越山海紧紧相依。这帧定格的画面背后,承载着滕兆敏倾力推动的“手拉手”交流工程:让天山脚下、日月潭畔与黄海之滨的青少年,在青山绿水间架起民族团结的青春桥梁。
自2013年起,滕兆敏每年都会迎来新疆麦盖提县的师生团队到校交流学习。在他的推动下,这场跨越万里的教育对话逐渐升温,新疆教师迪丽努尔、伊力哈木等人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研讨,创作了歌曲《日照刀郎一家亲》,在元旦双语晚会上与师生共舞。这种沉浸式交流,让新疆教师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十余载深耕教坛,滕兆敏创新提出的“细流滴灌式”教学法,相继获得首都师大《教育艺术》和光明日报《教育家》《读者》等权威期刊的推介,并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面向全国推广。这一教学模式,通过持续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实践范式。
2020年6月,新华社报道了东港实验学校以“细流滴灌式教学”创新推动民族团结的典型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同时,在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该校凭借多年深耕民族团结教育的突出成效,入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颁奖典礼上,滕兆敏作为获奖代表,郑重地从山东省委书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牌。时隔半年,2020年12月,学校再添殊荣,成功创建为“全国雷锋学校”。
语文课堂是锦绣中华。作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全国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学雷锋办公室讲师团副团长、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德耀中华”栏目客座教授 ,他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从课文中挖掘民族团结文化元素,提炼出“细流滴灌式”教学法,设计出《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团结之花分外香》等多个教学场景应用模块,把雷锋精神宣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他牵头与团队研发《56个民族一家亲》等系列校本课程,带着这些凝结着教育智慧的课程资源走遍大半个中国,让雷锋精神成为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坐标,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在他的课堂上,民族团结教育于润物无声处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家园。
如今,这份扎根语文课堂的教育探索已结出硕果:日照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验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全国方案,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典型经验。
“我有幸在其中发挥了‘一滴水’和‘一颗钉’的作用。”滕兆敏说。
文化浸润
——以雷锋精神筑牢文化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东港实验学校的雷锋馆与雷锋文化长廊中,一幅幅以雷锋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雷锋雨夜护送大嫂母子、雷锋在工地奋力推砖、雷锋与少先队员促膝谈心……这些均出自师生之手的作品,巧妙地将非遗剪纸技艺与雷锋精神相融合。
滕兆敏还带领青年教师王艳童匠心打造“雷锋剪纸”特色校本课程,让传统剪纸的红韵与新时代的多元色彩交相辉映,跃动着更加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光彩。
在济南西藏中学的课堂上,滕兆敏将一幅“石榴・福”剪纸赠送给学校。“红石榴象征着56个民族紧密团结,福字代表对藏族学子的祝福。”这份心意,让师生们感动不已,“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在语文课堂上,他结合《驿路梨花》讲解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的传承;在宣讲中,他通过“张骞通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等故事,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足迹。
“民族团结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语文教材中的《驿路梨花》,政治课本上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音乐课上学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对中华大家庭的深情厚意。”滕兆敏表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打造具象化的有形载体,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依托主题为《让雷锋精神在天山南北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青春思政课,他引导新疆培优班的青年大学生走进雷锋的精神世界,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呼吁当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祖国需要,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螺丝钉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像长江、长城、泰山、黄河一样,雷锋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雷锋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雷锋精神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滕兆敏说。
通过“行走的思政课”,他支持自己学校的老师到新疆等地支教。在刀郎中学,日照教师与新疆同伴共同学习雷锋日记,聆听《日照刀郎一家亲》的创作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参与活动的教师王再兴说。
“滕老师的青春思政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身边‘平凡英雄’身上,雷锋和庄仕华的事迹是我们学习并在将来做好思政教育的‘法宝’,能有形有感有效引导我们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与热血。”在听过滕兆敏的思政课后,新疆培优班同学叶力加孜·沙买买提激动地表示。
“下一步,我要当好先行者和领头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思政课的重点,引导同学们把民族团结进步和传承雷锋文化的责任扛在肩上、举在头顶、记在心中。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筑基’工程育人新格局,激励青少年争当‘石榴籽’和‘雷小锋’。”滕兆敏说。
石榴花开新时代
——跨越山海的“石榴籽”情缘
2017年7月,新疆喀什100名中学生走进北京路中学,滕兆敏亲自授课;2019年9月,新疆喀什215名青少年走进东港实验学校,参加“鲁新少年手拉手·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在民族团结文化墙前,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努尔与该校学生山清共同绘制“红石榴”手抄报,用画笔表达民族团结的心声;在联欢会上,两地学生共同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中。
这场持续多年的教育“走亲”,始自滕兆敏与刀郎中学校长玉山江在胡杨林中的一次握手。
滕兆敏曾两次前往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实验中学和刀郎中学学习交流并授课,积极推动日照与新疆喀什、西藏林芝、宝岛台湾等地的学校结为友好学校。阿布杜热西提·热依木、雪莱提等教育工作者,成为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当雷锋精神的火种与民族团结的基因相遇,便激荡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他带来的不只是教案,更是文化相知的钥匙。”阿布杜热西提·热依木说。如今,鲁疆师生互寄书信已成为必修课,共植的“民族团结树”已亭亭如盖
在海拔4500米的藏区,滕兆敏创造的“细流滴灌式”教学法正在开花结果。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交融促进处负责同志在西藏调研期间,把这种教学法分享给了藏族同胞。藏族教师扎西顿珠借鉴这种教学法,用唐卡绘制雷锋故事,让古老史诗与现代精神在雪域高原碰撞出新的火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是民族团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之歌。”滕兆敏说。
2023年2月20日上午,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开幕。活动以“花开日照石榴红﹒鲁疆少年向未来”为主题,依托日照市“红石榴云平台”,邀请威海市文登师范学校内招班、新疆麦盖提四中近千名师生云端同步开启。为期四天的活动中,他通过“云讲座”“云观摩”等方式,用两个下午主讲了学雷锋思政课和《驿路梨花》公开课,助力教育和文化研讨交流活动。
2023年6月1日下午,日照市东港区南湖中心初中与新疆麦盖提县二中联合开展手拉手线上融情队课活动。两校师生代表们相约云端,他应邀授课,以视频方式传递浓浓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
2025年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他做客雷锋第二故乡,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辽阳市第三中学、太子河区实验小学的大中小学学生代表主讲了学雷锋思政课。辽职现有在校学生8000人,其中来自2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2800余人。除在雷锋讲堂现场授课,其他学生云课堂线上听课。护城河畔的烟火日常,太子河水的千年流淌,校园童声的清澈歌唱,无不生动诠释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主题。这堂大思政课,让雷锋精神在阅读中生根,在实践中绽放。
当2025年春风再次拂过中华大地,滕兆敏的“红石榴·雷锋大讲堂”已从山东走向全国,获评“第四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课改成果奖”。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孔孟之乡到雪域高原,他用十余载的坚守,将雷锋文化化作民族团结的纽带,用雷锋精神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他的课堂,是流动的精神讲堂;他的足迹,是坚实的文化桥梁。正如他在首都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各族青少年要争当新时代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万里山河皆课堂。在他办公室的中国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石榴标记已遍布大半个中国。跟随这张地图,穿梭在壮美的山水之间,触摸着民族团结的鲜活脉络,他和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以微光为引,聚浩瀚星河。于细微处寻得“小阵地”,释放震撼人心的“大能量”。用雷锋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雷锋精神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之歌,用汗水浇灌理想信念的种子,滕兆敏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