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杨建红 特邀记者:吕俊华 编辑:诚恳
“我是山上一小草,大山哺育我成长。党和人民是高山,不是我高是山高。”——朱伯儒将军
一.薪火相传,从将军故里到雷锋校园
1983年,朱伯儒将军因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学雷锋典范,被中央军委授予“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他的“炭火精神”——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他的故里广东粤西小镇有所学校——镇江中心学校,正将这“炭火精神”融进血脉,深深植入近百年的校史中,在粤西大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学雷锋教育基地。
2025年,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2周年、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际,这所全国雷锋教育基地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主线,掀起新一轮学雷锋实践热潮。校园里矗立的雷锋塑像旁红色的宣传墙,习总语录“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在太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当将军故里的泥土遇见雷锋精神的种子,便生长出充满温度的教育新样态。
二.实践育人,多维活动中的精神浸润
在雷锋学院“雷锋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褚士奇的指导下,学校构建起“三阶课程”(一阶基础性课程,二阶实践性课程,三阶创新性课程)的雷锋精神培育体系。2024年秋季学期开展的“雷锋主题藏品展”堪称经典案例——500余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藏品,从《雷锋日记》手稿复制件到不同年代的宣传画报,构建起可触摸的精神谱系。六2班的小雷锋罗欣欣在观后感中写道:“看到1963年的发黄的雷锋书签,突然明白爷爷说的‘雷锋故事不是老掉牙的传说’。”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辣椒红了”活动让校园的雷锋精神更加具象化。当小雷锋们低头弯腰在田地里采摘辣椒,一个个被映红了脸,汗水打湿了衣衫,却依然努力劳作时,他们眼里却泛着坚毅的光,这就是对“炭火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在镇敬老院宽阔的院子里,一群小雷锋锋正在忙碌着。明净的镜子映着五5班卢柳婷的侧脸,“朱奶奶,您上次说想梳个五花辫子,我在家对着妹妹的头发练了三个晚上呢。现在我来帮您扎辫子。”老人眯着眼笑了,身旁“炭火精神代代传”的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这种“三阶课程”教育模式,已经催生了29支“小雷锋服务队”。他们在社区的街道、校园的角落、楼道、图书角......留下了身影,年均开展活动超150场次。四2班小雷锋刘丁允同学在制作“雷锋精神行动”手抄报写道:“让我们把雷锋精神化为实际行动,在雷锋精神的引导下,在时代的感召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匠心筑梦,师资队伍的雷锋式成长
雷锋同志曾说:“个人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做教育战线的螺丝钉”是镇江中心学校教师的职业宣言。在雷锋精神指引下,学校的“青蓝工程”中,老教师们毫无保留地把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则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老教师们如何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活用AI制作课件、拍摄有趣的教学短视频。语文组的老刘老师说起自己的徒弟,满脸都是骄傲:“上周,我的徒弟教我用AI制作朱伯儒的故事的课件,没想到学生们超级喜欢。这年轻人脑子新就是好用,点子多,把朱将军的故事用AI制作得栩栩如生,太震撼了,也很感动。”老刘老师眯着眼笑了。
四.星火燎原,让炭火精神照亮新时代
如今的镇江中心学校,清晨的琅琅书声里混着“小雷锋”们清扫校园的扫帚声,午后的劳动实践活动里总有弯腰劳作的身影,傍晚的夕阳下,“争做时代小雷锋”活动的笑声与校园广播里的雷锋故事交织成歌。这场持续近百年的“炭火精神”传承,不仅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春风化雨,更让精神文明建设扎根在课堂内外——德育课上的讨论、作业本里的感悟、志愿服务后的日记,都藏着师生们对雷锋精神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雷锋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要融进每天的晨光与暮色里的。”张耀斌校长望着校园里那棵苍劲的小叶榄仁树,枝繁叶茂间,仿佛能看见无数“小草”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