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电靓和美乡村——走进白寺”文学采风作品展(一)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5/6/2 15:14:24 人气:94 标签:

电靓和美乡村——走进白寺”文学采风作品展(一)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范京磊    编辑:大汕 

   特邀记者 :靳思忠          

 浚县作家协会 浚笔生花     2025年06月02日 08:42    

微信图片_20250602151300.jpg    

 〔编者按〕:麦浪翻滚,丰收在望。5月24日上午,浚县、内黄两地的作家诗人一行10余人在浚县作协主席靳思忠、内黄县作协主席王朝君的带领下,应国网浚县供电公司邀请,专程走进白寺村开展“电靓和美乡村”——传播中华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文学采风活动。作家诗人们走进白寺村史馆、隆兴寺及塘口等景点进行了参观,大家无不为白寺村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也深深赞叹白寺村近年来尤其在国网浚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在乡村振兴和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可喜成就。现将采风作品汇集编发,以飨读者。 

 

  白寺(外一首) 文/朝君 

 在白寺与白祀之间 

横亘着一个故事

 千年古村

 从秦始皇开始 

对脸相望的石狮子 

在岁月中斑驳 

踩在脚下的山脉 

亦或丘陵,亦或平原 

地上的草没有依附庄稼 

在阳光里站起来 

又在风雨中躺倒 

古村落在石阶上盘亘 

花斑石在溪水里婉约 

谁在抚摸历史 

倾斜的纹理,刻在石船上 没有穿越,只有石缝间的黄花

 似乎在轻吟采石的歌谣 也许在聆听水洗的声音 

 在塘口,是谁偷走了麦子的身影 

 梯田把麦浪抬到山顶

 山腰是麦子

 山脚也是麦子

 从山脚到平原,麦子把视线 

拉进太阳坠落的地方

 白寺村,这个建在山顶的村庄

 因沟壑而突兀 因石斑岩而秀丽 在塘口,

是谁偷走了麦子的身影 

走在玻璃栈道上 

岁月在这里斑驳着光影 

不见了溪流在石壁上的涡旋 

只听到了凿石的声音 

咏唱着历史 

这些曾经的故事 

像一朵朵浪花,又像村落 绚丽的裙摆 

 〔作者简介〕:朝君:原名王朝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水利文协副主席,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黄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门泊桃红》,小说集《我想像中的父辈们》《寨外》。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莽原》《江南》《奔流》等。获2023年第五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2019年全国诗歌春晚十佳诗人。偶获《诗刊》“中国诗歌协会”等地奖。  

 七律·白寺村怀古 文/张梓炘 

 白寺遗名岁月长,石狮万历守村坊。

 苔封古径藏秦碣,日浸残碑映汉觞。

 灯火凝红笼夜色,星河泄玉入幽廊。

 千年闾里传文脉,且望新妆沐艳阳。 

 〔作者简介〕:张梓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华风》杂志内黄站副站长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奔流》《河南党建》《河南诗人》《安阳日报》等省市级文学期刊及主流媒体平台。长期投身公益慈善事业,2024年获安阳市“安阳好人”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602151311.jpg

 魅力白寺(组诗) 文/靳思忠 

 狮子归来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你离开了故土 

村民们急红了眼睛 

日子一天天过去 

好像是流逝的光阴 

丢失的狮子(一对石狮)

 慢慢地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穿过风雨穿过泥泞 

穿过波涛汹涌之后 

丢失的石狮 

从倒卖文物者手中上岸

 狮子的命运 

在白寺人的寻寻觅觅中 

经受了偶然的裁决

 悄然归来 

然而雕刻绝美的工艺

 使明代石狮堪称中华一绝 

 白寺村史馆

 在村史馆里 

对故乡的怀念

 有时像一个摇篮 

夜深人静时 

枕头和那铺垫几层的棉被 

催你酣睡 

但对故乡的怀念 

常常装满村史馆的记忆里 

跟随采风的人员 

一步一挪动 

一步一回眸 

聆听讲解员讲述村史的历史

 随时都听得到

 警觉一声惊讶的“哦”叫 

眼前村史馆珍藏的农具 耳畔回响起远古时代的耕作 村庄的演变往往带着农耕文明的胎记 

 塘口景点 

 塘口里的水不能喝 

那是从白寺山流下来的 

喝一口会患心绞痛 

塘口里的鱼不能吃 

鱼肚里有范蠡的剑 

咽下去会刺伤你的情感

 如今啊!塘口景点 

好像变了一个人

 从头到脚

 从内到外 

都是新的 

但塘口的扶贫项目很清醒 

没带任何雨具 

淋透了诗人们的情绪 

 花斑石,我站在玻璃栈道上看你 

 我站在玻璃栈道上看你 

看你裸露亿万年的躯体 

洗尽岁月的风霜和一层层皱纹

 教我如何辨认出你的容颜

 血肉如铁

 厚茧成钢 

只有花斑石在地壳的震荡中摇滚

 幼小的颗粒清晰地成为现在的模样

 预兆着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的光和热

 在众人的期盼中蜕变为扶贫的经典

 收藏在玻璃栈道档案里

 续写花斑石的前世今生 

 白寺古村落 

 古老的村落

 在古淇河的滔滔洪波里荡漾了数千年

 从远古农耕时的文明

 到秦始皇东巡祭祀白帝而得名

 历史的硝烟鼓角相闻

 中原的战场狼烟四起

 先人们驻足在古村落 

守护祖祖辈辈这一片的虔诚 

比对土地还要虔诚

 虽然他们不确定 

大槐树下漂泊的心绪 

却在这古村落埋下了根须 

只为了安心忘却 

最美的家园

 世世代代香火不断…… 

 写作于2025年5月25日 

 〔作者简介〕:靳思忠,笔名奋先、千里马,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浚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雷锋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学习雷锋网》副主编,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德耀中华》栏目组委会客座教授,2023年度入选鹤壁文化名家,政协浚县第十二届常委。  

 白寺三重奏 文/孙永强 

 始皇的马车碾过黄土,碾碎  一山星辰坠入《水经注》

褶皱的页脚 

 无字碑在浮丘山沉眠,而白祀的篝火 

 把祭祀的烟尘篆刻进花斑石年轮 

  匠人的凿痕在塘口崖壁裂成闪电 

  古宅门前的拴马石咀嚼着明清的月光 

  大壶天的石雕石碑锈蚀成  

 半截断碑,半截传说  

 合作社的算盘拨响翡翠湖的晨雾  

猕猴桃藤攀上武举府褪色的屋脊

   草纸灯笼在沥青路上漂浮  

皮影戏的筋斗云撞开网络直播的屏幕 

  老石匠用二维码扫开大壶天的封印 

 村史馆记录着斑驳的历史迎接着远方的旅客 

收割机嚼碎麦浪时  

 古寨墙正数着分红账本上的年轮 

 脱贫攻坚,白寺走进了新的时光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是她绿色发展的勋章 

“国家级森林乡村”的奖状 

吹响乡村旅游的号角 

“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的旅游线闪亮登场 

国网电靓了和美乡村 

玻璃栈道为村庄带来了希望之光

 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

 白寺,正续写着新的诗章 

 白寺,你是历史的宝藏 

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独特光芒 

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远航 

你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唱 

 〔作者简介〕:孙永强,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理事,作品见于《奔流》《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内黄文化》等。

微信图片_20250602151321.jpg 

 电靓乡村 文/赵书伟 

 只有停电的时候 

人们才看到光明

 平常的日子

 在和美乡村

 在白寺村落 

昼夜通明 

灯光灼人

 三五成群足够浪漫 

走在电靓的街市 

街头显得宁静 

邻街的门市灯光 

却发出耀眼的光芒

 没有人不谈论爱情

 没有人不叙说生活 

哪怕是村里半个知音

 总能感受电力人帮扶的力量 

 〔作者简介〕:赵书伟,笔名方歌。浚县作协联络部主任,《学习雷锋网》特约观察员,作品曾在《学习雷锋网》上发表纪实文学《走向世界的“活雷锋”一一记中国好人杨建红》、诗歌作品10余篇。  

 塘口叙事曲——光影里的振兴密码 文/靳锴星 

 夏季从白寺山流下来的雨露 

使塘口清澈宁静

 从扶贫的那天开始 

塘口一改脏乱差的池塘变为3A景区

 蝶变为游人打卡地

 景区又修缮一新的玻璃栈道

 日复一日的扶贫干部

 写入了驻村的档案里

 每一次梦境——醒来 

都是村民喜出望外的情结

 电靓和美乡村

 照明了千家万户的窗棂

 塘口的华丽转身 

续写着为民爱民扶民的一片忠诚 

 〔作者简介〕:靳锴星,9岁开始发表习作《卖拐的启示》。《快乐的星期天》2002年10月30日发表于《今日浚县报》副刊;《假如我有一支神笔》2003年1月22日发表于《今日浚县报》副刊;《快乐的星期天》发表于《大伾山文艺》(省级内刊)2009第三期。曾发表散文作品有《看神龙飞车》《观菊展》等20余篇。  

 仰望白祀 文/阳春白雪 

 从白寺上溯到白祀 

也就一座村史馆的距离 

 从隆兴寺拜祭三皇圣祖

 也就两通世面碑的距离 

 从塘口到大壶天

 也就一段玻璃栈道的距离 

 俯身,再走一程 

借山风的羽翼,抵达 

洞天福地,抵达 

所有仰望 

 作者简介:阳春白雪,女,河南浚县人。鹤壁市作协副秘书长,鹤壁市诗词学会会员,浚县作协副秘书长。有多篇(首)作品散发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州文艺》《发现诗人》《让心灵遇见》等平台。 

 微信图片_20250602151329.jpg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