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农”书写河南商道种业高质量发展文学采风行(三)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范京磊 编辑:大汕
特约记者 靳思忠
浚县作家协会 浚笔生花 2025年04月10日 22:50 河南
2025年3月29日,浚县作协和河南商道种业共同主办了本次文学采风活动。主题是:走进“三农”书写河南商道种业高质量发展。特邀请安阳市作协主席徐慧根(委派周魏新副主席带队)、鹤壁市作协周鸣祥主席(委派窦增新副主席带队)及各县区作家诗人一行15人,实地参观河南商道种业万亩高效试验基地。离开河南商道种业基地,安阳、鹤壁两市作家诗人们还参观游览了浚县大伾山景区。本次文学采风活动数篇优秀作品专期推送,以飨读者。
大地书写的生命诗行
文/郭慧玲(河南安阳)
豫北平原的晨风掠过麦浪时,总会在青穗上凝结出细密的露珠。那些晶莹的水珠里,倒映着一位农妇独行阡陌的身影——她的背部因旧疾略显倾斜,却在麦田间走出比常人更深的脚印。二十四年光阴流转,梁新枝用残缺的躯体,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写下了关于生命、土地与希望的磅礴诗篇。
一、土壤里的涅槃
1999年的冬天,消毒水的气息永远凝固在她的记忆里。卫辉第一附属医院的白色窗帘在寒风中飘荡,像片片未寄出的病危通知书。当胸椎11、12两节坏死的判决书落下,这位二十五岁的牙医忽然成了自己身体的囚徒。医疗器械从指间滑落时发出的金属哀鸣,至今仍在午夜梦回时震颤她的耳膜。
她蜷缩在老屋的土炕上,看窗外梧桐树的枯枝在风中写满问号。父亲留下的三亩薄田荒草丛生,如同她荒芜的心境。直到某个清晨,破窗而入的麻雀啄食散落的麦粒,她忽然想起医学院解剖课上老师的话:"生命会在最深的伤口处萌发新芽。"
在2008年开春的冻土上,她支起种子商店的招牌。褪色的红十字木箱被改造成柜台,曾经握手术刀的手,如今捧着沾满泥土的麦种。赊销账本里的每一笔欠款,都是乡亲们用皱纹刻下的信任印章。当七旬老汉用布袋裹着温热的鸡蛋来抵种子钱时,她终于读懂这片土地的语言——农人的尊严,原是用汗珠淬炼的金子。
二、种子的星空
2010年的春耕时节,梁新枝站在王寺庄村头的岗坡上。一千二百三十六亩耕地在她眼前次第展开,如同摊开的巨型书卷。旋耕机的铁齿啃食板结的泥土时,她听见大地深处的呻吟与欢唱。那些被遗弃的犁沟里,沉睡着一个民族关于饥饿的集体记忆。
她把实验室搬进了麦田。月色如水的夜晚,脚步踩过田垄的轨迹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微生物肥料在显微镜下绽放出斑斓的星云,无人机掠过麦稍时撒下的药雾,恍若银河倾泻的光瀑。当"种肥同播"技术让出苗率提升27%的那个清晨,露珠里晃动的晨曦,恰似当年手术灯下闪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最动人的革命发生在土壤之下。深耕机的铧犁剖开沉积多年的犁底层,蚯蚓在腐殖质中重新编织大地的神经网络。她跪在松软的泥土上,指尖触碰到二十年前那个年轻医学生的心跳——原来拯救生命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
三、麦穗上的光芒
浚黎818小麦抽穗那天,整个育种基地翻涌着翡翠色的浪涛。梁新枝穿梭在长势喜人的麦丛中,穗芒轻吻她鬓角的白发。二十二位育种员在田间铺开基因图谱,那些螺旋结构的密码链上,跳动着神农氏传下的火种。
合作社的晾谷场成了露天课堂。她教农妇们用手机APP分析墒情数据,枯树般的双手在触摸屏上绽放新芽。当十九名社员驾驶着农机驶入麦田,钢铁的轰鸣声中升起古老的耕作歌谣。这些曾经被命运放逐的灵魂,终于在土地的怀抱中重获坐标。
丰收时节的打谷场上,金色的瀑布昼夜不息。智能色选机流淌出珍珠般的麦粒,每粒都封印着阳光的重量。客商们惊叹于蛋白质检测仪跳动的数字,却看不见那些嵌在数据里的故事:某个母亲用售粮款为女儿买的新书包,某位老人白内障手术费的着落,二十三个新生家庭农场门楣上的春联。
四、根脉处的春天
当我站在2025年春天的麦田里,看见五十一岁的梁新枝正在指导青年农人操作无人机施肥。她的身影与二十年前那个蹒跚学步的拓荒者重叠,在北斗导航系统的电子网格中,勾勒出农业现代化的年轮。
那些曾被泪水浸泡的种子,早已长成绵延千里的青纱帐。合作社的粮仓里,小麦的呼吸与云端数据同步起伏;育种实验室的试管中,古老的基因链正在重组未来的食谱。在5G基站林立的原野上,新的耕作史诗正在续写——当无人机列队驶过田垄,钢铁的雁阵剪开天幕时,我忽然懂得:
所有关于土地的叙事,终究是生命的寓言。那些深埋的伤痛会破土成苗,凝固的泪珠将升腾为云,而燃烧过绝望的心火,终将在麦浪中化作永恒的光。就像黄河故道里淘洗千年的沙砾,每粒都铭记着洪流的走向,却依然会在春汛来临时,义无反顾地跃入新的河道。
暮色中的农业园区亮起繁星般的补光灯,宛如诸神遗落的麦种。梁新枝抚摸过试验田边的界碑,碑文在月光下隐隐浮现——这哪里是简单的土地承包年限?分明是一个民族重续农耕文明的纪元刻度。在农机库房的阴影里,那架尘封的牙科治疗椅沉默如座钟,时针永远停在某个重新出发的黎明。
作者简介:郭慧玲,女,汉族,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诗歌散见在《河南诗人》《大河》《星星》诗刊等。出版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刊)。第一职业教师,爱孩子爱生活,充满幻想,喜欢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希望在充满童趣的生活中,努力创造蕴含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以一颗痴爱之心,奔赴文学的花海。
我们的田野
文/柳青河(河南安阳)
一
从滑县道口古镇出发,一抬脚就踏入浚县的土地。
大运河永济渠,飘带似的从滑县向浚县款款而行。济郑高铁滑浚站,将滑浚两县纽扣似的系在了一起。
古老的黎阳仓沉寂在千年的旧时光里,运河悠悠,春风徐徐,拔节的小麦,将淇河、卫河与黄河故道组成的浚县平原铺陈得葱郁苍绿,田埂上的油菜花摇动着金黄的暗香。柳丝披风,桃花夭夭。
一副春天的国画洇染开来。
二
在卫河的臂弯里,三十万亩高标准示范田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整齐的灌溉排水渠、平直的田间泊油路、墨绿的冬小麦向远方铺展、铺展,铺展成一望无际的想象。喷灌的水雾,旋转着舞蹈着,滋润着褐黄色的松软的泥土,滋润着金色的梦。这是一副丰收的盛景。
“黎阳收,顾九州”。在浚县王寺庄村的麦田里,粱新枝正在查看着一垄垄麦苗的长势。她的目光柔和,如母亲的手抚过婴孩。她的身影如国画里一个素描式的人物。
这些带着编号的麦苗藏着一个又一个杂交的密码,粱新枝和她的丈夫张海生,就是提取密码的人。在海南研发种子,在新疆生产种子,在北方的田野里推广种子。浚黎818、908,商道909、墩麦8等数十个带有地域标示的优良种子品牌,托举起一个名为“商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
商道公司是大手笔。1200亩的科研基地,27000亩的种子生产基地,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商道种子为九州的丰收奠基。
三
如果不是粱新枝介绍,谁也看不出她曾经是一位腰椎坏死的病人。手术让她的身高矮了不少,走路还有点蹒跚。可是命运并不会因为她的残疾就放过对她的苛刻考验,那些在种子领域经历的磕磕碰碰,反而让她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粱新枝像一棵历经风雨洗礼的大树,在生命的驿站愈加英姿勃发。
她成立了新枝农业合作社,就在娘家王寺庄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她是为了微生物肥、深耕和生物防治的运用,她是为了优质种子的繁育和推广,她是为了玉米、大豆的复合种植,她是为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她是为了农家妇女和困难群众的就业。
她和她的团队把直播间开通在田野上,播撒种植技术,守护丰收的希望。这是一种兼济苍生的君子品质,一种笃行不辍的高尚追求,一种粮安天下的家国情怀。
粱新枝,在田野间研习、修为、问道。她把生命的价值献给土地,献给种子,献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四
在豫北,古黄河南岸为白马津,北岸为黎阳津,两个渡口让无数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黎阳津后的大伾山,遏黄河向东流去。
黄河的涛声早已远去。站在大伾山上向东遥望,滑县白马坡、卫南坡等数十万亩的高标准良田隐约可见。此时,不仅在浚县滑县,华北平原等所有冬小麦产区的麦苗都正在春风里蹭蹭拔节。
这些大平原,都是中国的粮仓。藏量于地,藏量于技,中国的田野承载着中国饭碗里的亿万吨粮食。
我似乎看到夏收时节,麦浪在田野上奔涌,收割机在麦浪里穿梭,喜悦随着麦粒哗哗流淌。粱新枝站在田野上,手里揉搓着熟悉的麦穗,目光柔和,脸上写满了舒心的笑容。
在我们广阔的田野上,她是一个美丽的农业科技人的美丽剪影。
作者简介:柳青河,原名周魏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