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5/3/15 9:07:39 人气:14 标签:

 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范京磊    编辑:大汕

fce5a2349bcf27399f960144343ca29c.jpg

       陆福阁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在京相关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研究决定在京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编辑部,并迅速开启了全方位整理李光陆先生人生艺术资料收集分工的工作,以官方公众平台为主要力量,为筹备《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出版的套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初步研究规划该套书分为,第一部分:陆福古今系列、(内容包括陆福过去和现在当地所有作家愿意投稿奉献的新旧文章)、人物专题系列、文化活动系列、赛事获奖系列、鹤鸣笙团、笙制音画系列等;第二部分:专著论文系列(目前大约有二十余篇二十万字左右);第三部分:乐谱作品系列(或欣赏、视频、包括练习曲、独奏、协奏、重奏、总谱等,该部分已经筹备齐全);第四部分:CD、DVD资料,目前大概已有6-10张包括所有笙团演出的作品及李先生本人的演奏。      

      这将是一个庞大规划!望大家集思广益,用心设计规划提出宝贵意见!一切为了更科学规范!望邓州作家能够有担当牺牲奉献精神,积极努力宣传邓州文化,编辑部的同仁们也要坚守岗位职责,努力拼搏,尽力让邓州领导、乡亲父老们满意!给研究会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目前,我们陆福阁文化研究会公众平台已经依次发布了多个系列内容,包括:1、乐器系列部分,2、论文系列部分,3、专著出版系列部分(包括DVD、CD),4、华夏鹤呜笙乐团系列部分,5、人物专题系列部分,6、文化活动系列部分,7、学生赛事系列部分,8、陆福古今系列部及社会公益内容等多方面。在多个领域的领导、编辑、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推送了《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内容字数已达60万左右。我们初步打算在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中,根据当时的不同情况,陆续发布由王国勇先生编写的《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中的陆福古今这一部分内容!

微信图片_20250315092744.jpg

            陆福传——李光陆艺术人生

            王国勇 著

                                    下篇

      李光陆,男,汉族,河南邓州人。李光陆,中国民乐艺术家,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中国民乐十大杰出演奏家之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笙专业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原吹打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国际翰林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国际民族音乐艺术笙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邓州商会名誉会长、秦俊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陆福学校名誉校长、邓州市以李光陆先生冠名成功举办邓州市第一届、第二届“李光陆”杯中小学生教材歌曲演唱比赛,授予“邓州市青少年成长导师”。邓州市陆福阁文化研究会推广研究艺术家,邓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笙管乐第一代文化传承人;中国好笙音公众平台创始人、华夏鹤鸣笙乐团艺术总监;黑龙江省、吉林省、香港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艺术顾问、新加坡笙协会海外咨询顾问、陕西省笙专业委员会顾问;2015年香港国际第五届中国器乐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好笙音·2016“宏福杯”中国笙文化国际艺术节评委会主席、首届“长安杯”笙艺术周暨展演艺术监审;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央电视台CCTV民族器乐独奏大赛、文旅部举办的文华奖,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专家评委;同时被聘为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三十四、口碑自在人心中

        可以说,一个时期以来我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陆福阁,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了解陆福阁周围的群众,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与陆福阁发展相关的内容。在这些接触者中,大多数都是陌生人,因为我的老家距陆福阁很远,在陆福阁周围既没亲戚,也没朋友,少有旧时的同学因年久没有联系如今想起连门都找不着的。尽管如此,我每到一个地方去,只要提起“李光陆”三个字,可以说没人不知道的,不是知道他现在是教授了、博士生导师了、中国笙学会会长了,而是知道他与他三哥过去吹喇叭的片片断断。这个时候,受访都往往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拍的每一个事,每一个情节,都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可信、那样的让人感动。

      那次,我到河南去采访,想着与李志云先生是个老朋友,因为当年他在工商所当合同工,从事市场管理费用的征收管理,彼此都很熟悉。我辗转几个单位当头头,因工作的需要跟他谋过面、谈过话、下乡开展过工作,虽谈不上十分友好吧,但还是有着一定的交情的。待我去到村里他的批发部时,他着实忙着哩,我全不把自己当外人,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他看见我,可能有点恍惚,没说话,点下头,当成了一般的顾客。少时,购买东西的、真正的顾客走了,我唤他过来拍一会儿,他仍说他忙,不肯过来。我心想,眼看顾客走了,你还说忙,岂不是睁大眼睛说瞎话?刚好,这个时候过来一个老者,相互询问一下便聊上了,头头是道地说着李光陆家的事。他说俺们连边种地,何止是认识,好得跟一家人样哩。老人说,他爹是好人,娃们多,苦里挖抓,总算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都供出来了。还说,娃们很仁义,见了叫大叫小的,这都是老哩教调的好啊。那个小六子,更仁义,见面不笑不说话。我提及学校捐款的事,他说有这档子事,因为学校太可怜了,房子东倒西裂,人家掏腰包,给学里换换季。他说着,指了指门前往南的水泥路,说这路也是人家修的,听说投了几十万。可惜,第一次路基软、没经验,时间不长就轧坏了。这不,去年人家又掏了钱,在原来的路基上修了个第二次,这一次修的又宽又光又好,看来可要耐些年头了。这娃子仁义啊,光在做好事。

      后来,志云老哥可能想着我大老远来了,不说句话,慢待了,不合适,便走了过来。虽然搭了话,但从表情上看,有些许的木讷。俗话说,在家看天色,出门观气色。从他的脸上,我看出了他一定有着什么心事,不愿也不想跟外人交谈,怕话不投机带来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他见我们交谈学校的事,便接上了话把儿:“这个事情,道兴一手办的,他一脉尽知。不过,娃儿们沾了大光,老哩们没出一分钱,这样的事打着灯笼也找不来的!”后来,我们又聊了一些其他事情,可就是这些其他的事情,好象刺到了他的疼处,几次欲言又止。我知道,这是他不愿人们提及的话题,再聊下去也许会更伤心的,也就知趣地把话题给岔开了。但是,他还是一个劲儿地说:“小六子仁义啊,他做的每一件事,老百姓都是拥护的、支持的、拍手叫好的!”

      又一天,我去梨园见过道兴,忽然想起志云老哥的事,便把那次谋面的事和盘托出了。话刚落音,道兴老同学说:“志云是咱的人,他为陆福阁做了不少的事情!”我与道兴老哥不是同班同学,而是隔届同学。因为他也是十三高毕业,他出校门,我进校门,从时间上算差了两年,但都在一个学里读过书,算得上是老同学了。听了道兴恳切的解释,我想这其中必有缘故。后来,道兴老哥说了一些事情,的确志云老哥做了一些工作的,他被别人骂了,实在是有失公道、有失伦理、有失正义。在此,我为志云老哥鸣下不平:“您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得到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拥护的,这种敢作敢为的行为将是永载史册的,哥您做得对、做得好,我挺您!”后来,陆哥回来了,我们遇到了一起,他见面先说了两句话、六个字:“对不起,对不起!”哥呀,这就够了,人对人的了解、人对人的认识、人对人的宽慰,只有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慢慢地消解、去转变、去升华。午间,我给他敬酒时,他慢吞吞地站起来,以示歉意。而我,却示意他坐下,因为人岁数大了,腿脚往往不是那么地灵便,他却是笑笑,说:“这是礼貌。你站那儿,我坐那儿,不象话的!”老哥,您能到这里来,说明您对陆哥是友好的、有感情的,您对陆哥的所作所为是认可的。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陆哥,深情地道一声:“谢谢,谢谢!”

      在与道兴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六子是个好人,热心、散财、办好事!”虽然光陆管道兴叫二爷,但他与道兴是同班同学,一起光屁股娃长大,坑里洗过澡、河里摸过鱼,上树掏过小虫、面糊粘过知了,淘气、调皮、捣蛋事一起没少干,算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那年,光陆到北京去,道兴也想去,因为他的笛子吹得好,方圆十里八村没人比得过他的。去了北京,一来作个伴儿,二来好一起进步。可爹不同意,因爹在粮食系统工作,吃国家饭,干国家事,有着一定的职权,就给他谋了个临时工的差遣,到构林地仓去当了秘书。尽管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也算得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因为他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爱妻,生了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筑了一个温馨如意的巢穴。并且,辞去临时工回地方后,还当了二十几年的村干部,微薄的收入,养了一家子人,照应了方方面面的人情世故,在村民眼中也可以说是牛逼烘烘的了。他对教授很佩服、很敬重,因为教授不在家,教授每做一件好事都事先跟他作了沟通、商量、谋划,并且是由他代为办理、筹划的。他对教授的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教授做的好事、善事,在赵集大地上,闻所未闻;他所走过路和成长史,后人也不会有的,一个乡下娃进京当教授,这个地方开天辟地、仅此一人,算得上是奇迹了。

      听说,那年李光陆先生为河南陆福学校捐款时,高其军同志任校长。因了采访的需要,我约访了高校长。其军同志务实、敬业、治校有方,被提拔到镇第一初中任副校长。可别小看了这个副校长,一个乡镇两所中学,中学的领导比小学是高上半格的,这要搁在外乡当个教办室主任是不成问题的。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教育系统用人是凭本事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哪个领导都喜欢。据我了解,其军的本事是很大的,不但学教得好,治校方面也很有一套。这是大家公认的。当他得知我采访教授的事情时,他很是欣喜的样子把他所了解的、掌握的、知道的事情,都一古脑地给倒了出来。教授到学校来,不是咱专题邀请的,是他慕名前来的。因为他在这里上过学,读过书,对这里有感情。人家是大教授,咱是小教员,无论是级别,还是水平,简直是天壤之别不成比例。这是咱接触少的原因之一吧。那天,他来了,我感到很突然,这么大个人物咋能到一个小学来?我正在纳闷,教授笑容可掬地走进来,并亲昵地叫了一声:“高校长——”我迎上去,握着教授的手,把他邀到了办公室。他问长问短,很是谦逊的样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授的和蔼可亲。从班级到学生,从校容校貌到教学环境,他问得很详细、很真切。当然,我把我在治学理念等方面的想法,也毫无保留地向他作了汇报。他听着,眼珠子咕噜咕噜转着,偶尔还插上一句半句。末了,他起身来到校园内转了转,看房子、看地面,看院墙、看绿化,他看着,还不住地点头,仿佛心里在说:“好,我记着了,请放心吧!”后来,我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寿范那里得知,教授要给学校一笔数额很大的捐款。这太好了!虽然钱是捐给学校的,但学校有了钱,就可以改变学校面貌了、改善学习环境了、提高办公条件了,可以说,我高兴得几天几夜没合眼,当即向镇教办室领导们作了汇报。

      不久,十万元带着满满爱意的捐款,从首都北京飞到了河南小学。一时间,从村里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从河南到镇上,人们奔走相告,都在为教授的善举鼓呼。为了把这笔捐款用好,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教授委托李道兴先生与村委会和学校协商,达成了资金的使用意见:学校使用、支书签字、道兴支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李道兴先生全程监督。原支书陈寿范谈及这个事情时,成就感十足地说:“对于公益事业的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督,一切过程都要在阳光下运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之后,李光陆教授坚持每年给学校捐款2万元,作为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教学先进个人和资助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为河南陆福学校的健康发展注入了能量。

      现在,所到之处,说起李光陆先生这个大善人,人们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他为学校捐款的事。人们之所以对这件事记得这么清,是因为这个地方经济基础太薄弱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就是经济问题,李光陆先生的做法开创了振兴教育事业的先河。

微信图片_20250315092757.jpg微信图片_20250315092804.jpg


作者简介:

      王国勇,河南邓州人,生于1963年12月,省作协会员,发表各类作品200余篇。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