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古稀老农种地130亩,产粮25万斤
打的粮食,够全庄人吃一年
总编:杨建红 编辑:大汕
78岁,130亩地、产粮25万斤,600口人能吃1年,当这些关键词叠加在一个老农身上的时候,读者朋友一定会惊叹:这个老人真够拼的!这位老农名叫赵人太.78岁,家住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村,成立家庭农场,地是从十几户乡亲们手中流转的,全部种植小麦、玉米,是丰润区的种粮大户,赵人太拿出一小本子上的数字表明,去年的种植收成情况。是一个丰收年。今年赵人太种了40亩冬小麦,亩产1200斤40亩春小麦,亩产800斤,总产量8万斤;50亩春玉米,亩产1400斤,80亩夏玉米,亩产1300斤,总产量17.4万斤,小麦玉米两项合计25.4万斤。老人合上本子,笑着说:“看着总出来的这个数,我心里高兴!俺庄子才600来人,这25.4万斤粮食够俺整个庄子的人吃一年。
赵人太包地种粮始于2009年,那年他已经63岁,本该放弃重体力的农活,“看到庄子上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把地放下了,我心疼啊!他们不种我种,就一块儿一块儿的包地,第一年包了50亩,后来逐年增多;到2018年发展到150亩,后来有个别的不包了,现在还剩130亩。”赵人太说别看老赵岁数大,种地却很细致。就说选品种吧,每年夏播结束,开始到附近村的地里转,一直转到秋收。“我看他们种的啥品种,适合不适合这儿的环境,田间表现好不好,产量高不高,为自己买种子摸个底儿。”2020年秋季雨水大,气温高,玉米田病害严重。老赵发现一块地的玉米“青秆绿叶棒子大”,第二年就种了这个品种。结果,2021年,村里七成的玉米田因高温而减产,唯独老赵的玉米田一枝独秀”,获得大丰收。别看老赵岁数大,干起活儿来带劲得很。除了犁地、播种外,浇水、喷药、施肥等活计都是自己千,一般不雇人工。他说,割完小麦、种上玉米,浇地是最累人的,头顶着烈日,汗水往眼里流,一千就是一整天,午饭是儿媳妇送到地里的,这阵子要忙活20来天,可受罪了。为啥不雇几个短工帮忙?老赵说:“雇不起!一个人工200块钱,得给人家多少粮食?起个早,顶半天;贪个晚,顶半天。我一个人起早贪黑,顶他们俩干的活,虽说累点苦点,咬咬牙也能干得过来。”
在赵辛庄老,赵家的生活条件属于中上等,儿子是大货车司机,月挣万把块钱;儿媳在附近企业上班,也有一定的收人,老赵本不必受这份苦、出这份力。但是,赵人太心气大,劲头足:“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看到总书记这句话我就浑身有劲,起码要干到80岁,小车不倒只管推。时值秋收,活少心不闲,老赵已经备好收割机,检修了4台手扶拖拉机,准备了40亩的春小麦种子,2吨肥料为明年更好的丰收打好基础。
1987年,赵人太在家族中偶然发现族谱和村里的地亩账簿,翻开来看可追溯到明清时代,如获至宝有了开始写村史的念头,笔记开始写村史,当时编写村史受到了区镇领导的关心,村史虽小,可是与当时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加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村里的生产用具和农机具不断更新换代,一些传承的东西只能用文字和影像把它保留下来,比如过去的十年九涝,洪水决堤一片汪洋,就地撑船可达天津,六十年代的春季野鸭遍地,秋季,螃蟹遍地,村四周坑塘鱼虾四季捕捉不尽。人为的损坏没有了碧水蓝天,见不到了天水相连。所以村史的记录让人更能回忆当时的美好时光。并开始收集有价值的房契,地契,粮票,布票,肉票,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票子,生活中的手提灯,木工钻’”打麻绳,风箱犁地用的盒子,等民俗古物.购买录像机为百岁老人拍摄视频,赵人太收集老农具,生活用具,老房子照片,石碾子,大马车照的事迹2013年河北经济台记者曾做过采访.
扎根农村,热爱农村,关心家乡教育向当地爱心公益组织捐助价值4000多元的幼儿园绘本!
赵人太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上下邻村的村民都竖大拇哥,他的新农民风采在当地传扬,冀东融媒体中心联合唐山一方水土栏目制作了特别节目《劳动最美丽奉献最光荣》电视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