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梦·劳动美”浚县文学采风活动作品展——安阳鹤壁作家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4/9/8 20:53:47 人气:131 标签:

“中国梦·劳动美”浚县文学采风活动作品展——安阳鹤壁作家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编辑:大汕

    5月25日、26日,浚县作协邀请洛阳市职工作协、洛阳市二程文化研究院、安阳市作协等地市县作家诗人、文史专家一行20余人莅临浚县,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文学采风活动。活动中,作家和文史专家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浚州街道秦李庄村的周氏口腔老宅及浚县济民医院,聆听了周氏口腔非遗第九代传承人、济民医院院长周瑞先生对其中医世家及祖传医术的介绍。随后,大家来到位于浚县北大街的北宋大儒张载第十四世孙张能鳞故居进行参观访问。另外,作家们还走进浚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参观了河南省向上食品有限公司,并对大运河、大伾山景区、浚县古城进行了游览。采风活动不仅让作家们看到了美丽的浚县风光,也感受到了浚县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关学文化等深厚底蕴,作家、文史专家们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发挥创作灵感,创作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今天推出安阳、鹤壁作家们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432.png

翻开周氏口腔这本厚厚的医书

作者/ 朝君


躲在草木的香气里,像躲在
口腔的咽喉
翻开周氏这本古老的医书
济世救民,医德与医术是
两道并行的双轨线

秘方,从乾隆4年开始窖藏
典籍刻在志书里
盛名,乘着船舶泊向四海
一条宽广的大运河
延长了济世口腔的喉舌

喉药的本质充满善良
善良是周氏口腔一根洁白的引线
曾一度吞食村庄的白喉病
被周氏第七代传人扼住
52条鲜活的生命
重建曙光

粉药是有温度的
暖在心上,就成了红色的温度
一位来自于红色沙区的
八路军伤员
被这层温度裹了又裹

从秦李庄到人民大会堂
是35800人次手拉手的铺垫
一直铺垫到《中国大陆名医大典》
3万多份秘方,3万多份“辟瘟散”
成了开放在疫区的常青树

善举是有生命的
在跟洪水肆虐的2021年
周氏口腔的第九代传人
捐款捐物,推广中医,提供方舱
这一系列的举措,成就了
周氏口腔的威名
也成就了“浚县济民医院”
一座时代的丰碑


〔作者简介〕

朝君,原名王朝军,1965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水利文学协会副主席,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黄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门泊桃红》小说集《我想象中的父辈们》《寨外》,作品见《上海文学》《莽原》《奔流》《流派》等,小说《满月》获2002年《莽原》新作家一等奖、河南省第二届五四文学二等奖,2019年全国诗歌春晚十佳诗人,第五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获全国首届会龙杯散文诗佳作奖,诗歌获《诗刊》《中国诗人》多地奖。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451.jpg

浚县古城赋

作者/李宝安


    豫境北地,运河之滨,黎阳古治,浚县新景。四门之伟峻兮,文治阁嵯峨;永济之汤汤兮,云溪桥高阔。四门伟峻,曰拱极,曰叠翠,曰长春,曰长清;永济汤汤,通京津,通洛邑,通长安,通广陵。北迎紫极,拱北辰而卫国都;南控黄流,浮丘叠翠制大河;东望澶云,一湖静波生白雾;西瞻行翠,太行苍翠尽壮美。丹流东壁、碧泻西山、清环黎水、黛护伾岚。大伾、浮丘耸于南,淇水、卫水汇于西。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周绕沃野,黎阳钜桥天下粮仓;民风淳朴,乡野村落殷富安祥。街铺石板,屋宇灰墙,木雕龙凤,砖刻俭让。威严县衙门,廉洁为民勒街石,明镜匾额悬大堂;森然翰林府,子贡庐墓尊先师,仁义礼信承后人。文孔庙,武关庙,传华夏文脉,颂忠孝节义;张载后,二程后,迁黎阳友亲,遵祖宗遗训。梨园戏楼,曲调沧桑述兴衰治乱;武艺杂耍,踢打腾挪娱贩夫升斗。泥咕咕塑泥人,黄河泥块化神奇;八大碗农家菜,开怀狂嚼满嘴香。厚重城墙,老叟荫下摇蕉扇;檐楼小巷,少女雪中慢徜徉。华灯璀璨满城辉煌,烧烤撸串坐间地摊,现磨咖啡冰雪蜜城,海棠谷边健步舞;夜色阑珊芳草萋萋,一河清流明月倒映,金戈白帆往事如烟,追古抚今感慨多。

噫嘻,得乎游市井铺肆,处烟火繁喧,更兼驻深宅亭榭,行绿柳曲岸,鼓满腔之兴致,享一时之雅静,幸也!乐也!

二〇二四年六月三日 凌时 李宝安于上城居所


〔作者简介〕

李宝安,男,1964年11月生,安阳市殷都区机关干部,安阳市作协会员,有多篇诗歌、散文、小说发表。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00.jpg

向上食品

作者/靳思忠

 

向上食品是一种食文化

食文化怎么吃怎么做

成为中国人研究的课题

文化食品食品文化

博大精深,堪称食文化之最


走进每一个超市

各种名吃琳琅满目

儿童的,成人的,老年的

样样俱全味口大增

超市为展示自己的特色

色香味形 炸溜炒煎烧烤俱全

一个永远健康的胃

厌食症频发生

仿佛昨日的饮食已经沉沦

漂泊的美食家已经占据心灵

蓝眼睛学会了用筷子

黑眼睛也学会了用夹子

东西方文化交融

吃与不吃都在于理解

向上食品最适合于大众

写作于2024年6月1日儿童节


神奇的中医世家

——记周氏口腔咽喉科第九代传承人周瑞

作者/靳思忠


不知你是否意识到
你正走进神奇的中医世家
周氏口腔咽喉之所以神奇
它收藏着
自大清乾隆4年先祖留下的中医祖传秘方
自从那天起
所有医学标本皆成为画卷

你可以翻阅这些画卷里的珍宝
没有厚度 只有救死扶伤的温度
仁者医术 精医求精
就算你读完了《黄帝内经》
也找不到中医的真谛
你可以在周氏中医世家的画卷里
寻找中医传承的家训词
但它只能将中医的奥秘
发扬光大 传播人间

你可能要惊呼
中医神奇!神奇的中华中医!
这画卷不是用笔画的
一一的确,它是一代又一代
接续传承出来的

待你要走出这中医世家的时候
你的作品也完整的留在这里
采风的人都想将它传世的带走
只苦于无法卷起它的神奇

写作于2024年5月31日中午


北宋大儒张载与关学文化(诗二首)

作者/靳思忠


一位北宋大儒张载的家国情怀


当人们读你的横渠四句
才知道什么是家?什么是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会担当
望着你最后一个脚印
他死了他还活着

活在清晨的晶莹的绿叶下
活在祖先们活过的地穴里
圣贤的论语思想的光华
照耀着天地之间
是大地上天然的浮雕
你在书屋里一半沐浴着生的阳光
一半书写着家国情怀
时而端坐在阳光下
用思想家的笔探求人生的真谛
时而凝神静思
用哲学家的眼光阐释世间万物

这是你报国忧民的理想
这是你由来已久的夙愿
在生命的色彩中
回首往事的灿烂
独享人间的正道
蟋蟀将以生命为笛
为你吹奏万世开太平的宏愿
草根悄悄的长出
以大地无声的语言
和你的思想碰撞
你可听到你的学子纵谈历史
将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
当人们读着你的《东铭》和《西铭》
领略你的厚重哲学
高天黄土

写作于2024年6月1日儿童节


张载后人居住的地方


这是千年古城深邃的街巷

这是张载后人居住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都是语言

引一位作家关于洛阳二程文化与张载关学文化的交谈

初夏便约定拜访张载后人点燃的火焰


围绕横渠四句出色的经典

我们纵观历史

气势恢宏的关学思想

成为学子们为之敬仰的巅峰

拜读《东铭》《西铭》某些章节

关学的语言

翔实而厚植于正午的阳光

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爱国者一样

层出不穷 个个怀揣着一腔热血一个梦想


关学的语言

洞察社会忧国忧民

在大儒的背面响彻云霄

时刻流淌着中华儿女的血液

时而彰显着拳拳爱国之心

当一群人

正把二程文化和关学文化对接的时候

另一群人

会在离这片圣土很远很远的横渠

把张载的后人故居链接

写作于2024年6月2日晚


〔作者简介〕

靳思忠,笔名奋先、千里马,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系浚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度入选鹤壁文化名家,2024年1月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第七届好人春晚系列活动中,特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网》《经济日报》《河南日报》《星星》诗刊《散文百家》《香港文学报》《人民日报.红色国学文化网》等主流媒体报刊网站发表1000余篇(首),约130万字。出版著作有:诗文集《黄土地上的情绪》、诗集《生命中的别样季节》、《黄河,流过我家乡》等。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11.jpg

驿站

——浚县济民医院康养中心

作者/袁瑞芳


走进你
老去的生命
犹如沙漠遇到绿洲
犹如希望之光照进患者人生
有人看护,有人陪伴
肉体和精神同时得到爱的抚慰
那条老去路让我不再恐惧
孤独无依不再是老去的唯一选择
也不再惧怕死去多日的老人无人知晓

在这里,变老的生命让尊严在这里矗立
在这里,变老的生命
可以在这里提升质感
有病有灾的生命,可以在这里得到关爱和救治
枯燥无趣的变老路,将不再枯燥无趣
夕阳西下的人生
有多种文化娱乐陪伴
面对变老的无奈
你用人性的光芒照亮了老人心底的孤寂
你把大写的爱在生命
老去的最后时光里播洒
直至老去的人生大幕慢慢合上


〔作者简介〕

袁瑞芳,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理事。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19.jpg

秦李庄走出来的院长

作者/陶林芬


布谷声中去浚县
始闻麦香五月天
走近浚县有种到家的感觉
一种温馨扑面而来
小时候曾在大运河的石板桥上数石头
曾在戏院里看豫剧的往事历历在目涌心间
人未到却嗅到了杏林苑里的草药味道
和蔼可亲的医学世家九代传人周瑞院长
从秦李庄
带我们参观了他亲手创立的济民医院
在这里
看到了老有所养的济民养老中心
个个老人如在家一般
写字画画加锻炼
开心快乐每一天
看到了弱智孩子的快乐摇蓝
精心照顾用心陪伴
在这里
亲试了口腔喷剂药的神奇妙招
见证了一喷就好的满意笑脸
白喉溃疡被你的抑菌粉一箭制约
十二脂肠溃疡被你一线串好
医术高明品德端正行事善
十里八庄都竖拇指把他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家训
抗灾赈民救死又扶贫
造福人类利国利民浚县济民医院
功载史册济世千秋莫忘传承人

2024年5月30日


〔作者简介〕

陶林芬,女,曾任教师十几年,后为幼儿园园长数年,至今鹤壁市作协会员,时有作品在《中州文艺》发表。本人爱好文学,喜欢唱歌跳舞,愿在文字中徜徉。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28.jpg

颂周瑞院长

作者/朱光临


初夏时节麦浪翻,

济民迎来采风团。

病患咽炎一喷消,

非遗传承九代延。

橘井泉香叶木茂,

悬壶救世杏林繁。

周家园里千株树,

枝头颗颗仁慈贤。


赞张子载公

作者/朱光临


初夏采风黎阳城,

张子后裔居其中。

进士及第字玉甲,

海防参议西山公。

二铭指导人和事,

四为奉献功与名。

理学鸿坤誉千载,

横渠光辉日月同。


【作者简介】

朱光临,男,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河南省史志学会首届会员,浚县善堂镇东朱村人。现任中共浚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编纂第二轮《浚县志》《中国当代老区优秀论文总汇》《文化名人与浚县》《浚县历代诗词选》《浚县文萃》《九坊联珠》《浚县史志35年》,点校明、清四部《浚县志》,主编2008年至2024年17部《浚县年鉴》《大伾山诗文》《大伾山石刻》《大伾山传奇》,多篇文章发表于《河南史志》《大中小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焦作教育学院学报》《文化名人与浚县》《根在浚县》《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 《文化新镇》《黄河与浚县》《浚县文物志》《大伾山文艺》《浚县大事月报》等书籍。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38.png

浚县采风七律组诗四首

作者/李在印(洛阳)


一 浚县行

文友诚邀休莫违,榴花五月正芳菲。

两山拔地凌云去,一水穿城入海归。

兴国寺中高士隐,碧霞宫里佛光飞。

徐行古镇彩灯放,好雨知时夜湿衣。


二 浚县古城

五月山川麦浪黄,诗朋相约去黎阳。

云溪桥上凝神久,文治阁前思绪长。

庙宇县衙藏故事,明墙清瓦诉辉煌。

熙熙访客摩肩至,千载古城披盛装。


三 大伾山

翠峰拔地入苍穹,风雨千年遗产丰。

石佛巍巍倚山侧,贤祠静静隐林中。

水流龙洞探仙迹,人过摩崖仰圣翁。

曲径徐行回首望,烟霞遍岭紫光笼。


四 赞周氏口腔传人周瑞

祖传秘籍绽新花,小巷扬名到海涯。

妙手从容珍百疾,仁心淳厚暖千家。

灾年善举饥民颂,丰岁慈怀残障夸。

九代行医口碑好,杏林载誉灿如霞。


五  赞周氏口腔传人周瑞对联

九代从医,悬壶济世扬名远。

百年行善,施舍倾囊获誉多。


【作者简介】

李在印,1963年7月生,山东蒙阴县人,洛阳工商局退休干部。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洛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老干部大学诗词一级教师。洛阳职工作协副主席,洛阳神都诗社社。《小百花杂志》诗词编辑。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词》《中华词赋》《中州诗词》《神州诗词》等诗词刊物发表过大量作品。出版《格律诗教程》《格律诗流派》,担任诗词大赛评委几十次,培养诗词学员五百多人。

微信图片_20240908205554.jpg

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就在浚县

作者/田战旗


    在浚县古城北大街北小西门里南路西有一座门楼,上面有一块醒目的四字门额:横渠世泽。在门口的一侧还挂有一块“张能鳞故居”的牌匾。那么“横渠世泽”是什么意思?张能鳞又何许人也呢?

其实,横渠即是指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现河南开封),因其年少时在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居住,后又在此设馆讲学,世人称之为横渠先生,尊称张子。

    张载中进士入仕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弟弟张戬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辞职归乡。后来,他便创建了横渠书院,边授徒边著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并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其思想集中体现为他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彰显了他以天下为公,爱国爱民的情怀,被世人称为横渠四句,又称四为句,被广为传诵。

    要说起张载与浚县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及其十四世孙张能鳞了。张能鳞(1617--1703)字玉甲,号西山,人尊称西山公,明末清初从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迁居浚县城北大街,清顺治三年中举,顺治四年进士。他开始任浙江仁和县知县,任满后经举荐升任为礼部主客司主事,后又转任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考授江南提学道按察司佥事。再后来,迁任到四川上南道布政司参议。康熙十年(1671年)又补到山东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参议加十二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十岁的张能鳞告老还乡回到浚县,并被诰授光禄大夫。清康熙四十二年病故。康熙二十二年,在山东青州任上,张能鳞深知鲥鱼进贡劳民伤财,因吃一口美味搞得民声冤沸,实在得不偿失。曾上书康熙帝《代请停供鲥鱼疏》,得康熙批准,自此鲥鱼停贡使老百姓免遭鲥鱼进贡之苦。张能鳞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运用到治民的政治实践中,以经术饰吏治,可谓是称于职守的“一代循吏”,清初东蒙高珩称之为“救时之才”。

    目前,故居主人为张载第二十六世孙张光辉,就职于华润集团。工作之余,张光辉潜心练习书法和写作,在其临街二楼的家中,挂满了装裱精美的书法作品,这些都是由张光辉及张氏后人当然也是书法高手所写,内容有“二铭”、“四为”、“六有”等重要关学思想,张光辉也以此提醒自己严守家规家训,作为行为准则,提高自身修养。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浚县张能鳞故居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张光辉以祠堂和书院为载体,潜心学习和传承先祖关学思想文化,并与同宗人士加强交流。由于从民国时期局势动荡,浚县张载后人家谱断代,张光辉历时多年重修《浚县张子家谱》,2018年带着新续的家谱赴陕西眉县横渠镇认祖归亲。同时,张光辉在生活中还认真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四个自信”精神,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带领全体宗亲做好关学思想文化的传播,为祖上优良家风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田战旗,男,网名田野风、黎阳东北乡,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理事、浚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博客、头条号、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先后在《中国作家网》《河南科技报》《中州文艺》等报刊及网站发表文学作品上百篇,出版有《走过柳暗花明》散文集、《田战旗种业论文集》。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