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行,文化新镇采风”主题活动作品展——安阳作家篇
总编:杨建红 副主编:靳思忠 编辑:大汕
文化之乡,魅力新镇。浚县新镇地处浚县、滑县、淇县、延津、卫辉五县市交界处,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商贸市场繁荣,素有"文化之乡""商贸古镇"之美誉。
5月2日,浚县联袂安阳、濮阳、内黄共四地作协会员20余人走进新镇镇,开展“与人民同行 文化新镇采风”主题活动。大家先后参观了淇门村孔子和弟子讲学遗址、淇门升仙塔、卫河淇河共渠三河交汇处、黄河第一次决口处——宿胥口、道教圣地大屯村高真观以及美丽乡村的典范——新镇侯村等,无不感受到新镇黄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魅力与厚重,赞叹其古今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今天推出安阳作家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无题
作者/ 张保周
驻足宿胥口
寻觅远逝的历史印记
禹堤之殇
以撕裂的疼痛
注入华夏文明的母体
走进堤壕村
捡拾散落的残片碎忆
长河决口
以劫难的姿势
奔腾入海九曲万里
黄河
桀骜不驯的基因
左冲右突开疆拓土
大地悸动
道法自然的宣泄
赐予炎黄
百折不挠包容万物的正气
〔作者简介〕
张保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安阳市作协副主席,殷都区作协主席,大河诗刊社安阳殷都分社社长。喜爱文字,作品散见多家报刊杂志。
文化的淇门
作者/何志臣
林风悠悠柔柔,淇水静静深流,野花只在岸边开,飞蝶随心入了庭院。天地人世其实就是一瞬间,谁都要从时间的表面走到背后去,而这一刻的主宰者,倒是春秋的先生们自成一派。我觉得,春天如果是个孩子,一定也喜欢在这里玩耍起来,跟在某个先生的背后入了淇门。这一道门里,包罗着天地乾坤的至明道理;这一道门里,满含着阴阳数术的超凡技艺;这一道门里,隐藏着拨动春秋的淳淳正音;这一道门里,游走着君子从德的车马轻骑。此门不可不入,因藏着一个民族在历史田地中耕耘千年后留存的文化苗裔;此门不可擅入,有祸乱民心者拿去变了模样倒成了人间的莫大苦楚。君子斯文有加,其实也会武,不信看看这门里众先生——我倒宁愿说三百个文化的勇士,在荒芜空旷的的文化道场上孜孜地搜索与追寻着中华民族的根脉与走向:周周正正的礼仪到底该如何继续闪耀?礼崩乐坏的魔盒究竟该怎样关上?长长深深的历史终究该怎么见识?短短暂暂的人生倒是该怎么度去?
我从地上拈土一尘,似乎还能闻到黄河的味道。当地朋友告诉我,新镇是黄河的古道,我便立刻觉得自己站在了河水的中央。倘若一条大河从你的身边流过,你一定会猜想哪一朵波浪才是千年前儒家学者们的真实模样。而当你成了这条河流的本身时,你就会从自己的身心里努力挖掘着先人前辈们的文化基因。中原的人儿,谁不是黄河的孩子,当下的我们,谁不是儒家的学士。这样想来,淇门文聚倒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同窗相会。来吧,我向子贡行礼,你问子路武艺,我同颜回来一次箪食瓢饮,你与曾晳共一回同咏而归。我们喝酒,但醉得有礼,我们跑马,但驰骋有序,我们跳舞,但张弛有距,我们射箭,但规规矩矩。谁再说儒家不懂浪漫,我便劝你到淇门来,听听孔子讲学的故事。
我来采风,其实也想采雨,还想采一些云朵,把大自然一切的美妙都采了去,送入心间做个春天的见面礼,这样就能心生春色,万思生发,便可写了灵巧流转文字。真能这样就好了,我愿意在阳光的春天里写下细雨的春天,用快乐的文字唤醒忧伤的文字,生命本来就该多姿多彩任它变换,我要在淇门的河水边放浪心怀,过一个自自在在。而千年前的那一刻,面前那个苍发垂髯的圣人也许正在举目惆怅,曾想天下和合君臣相宜,曾想礼乐从夏安宁有序,曾想仁义广遍大同为公,曾想德化弥心泛爱亲人,都成了过往,倒离了家乡,远走在外场,伤断了心肠。男人苦,君子苦,这世界从来苦得都是有情有义的真人。苦苦的孔子一定望着眼前流过的淇水发呆过,而千年以外的我也同样在这里发着呆,人的共情一定是可以穿越时光的,否则此刻我的心怎么就慢慢痛了起来?
或许吧,越是人多的地方,孤独越显得别样,越是嘈杂的时候,难过会更变得更伤。纵然有十哲七十二贤,门徒三千,从者过万,听者渊渊,又有几人真正懂得先生这心怀天下命为苍生的千年孤寂。讲学时,娓娓道来,但一瞬间也许会心上刺痛莫名伤怀;宣教时,谆谆教诲,但一刹那也许会愁上深思眉头蹙乱。不信你去看看《论语》,不信你去看看《孔子家书》,说来《春秋》厚重,《易经》难懂,但你一定可以从某个地方发现,就是一点微微小小的事物也能引起先生敏感且脆弱的心灵悸动。在淇门,你可以随着别人微笑,但一定要记得曾有人在月光下恸哭,你可以陪着别人闲聊,但一定要记得曾有人在黑夜里孤独无助。
什么是文化?无非是一个民族的故事、传说、神话、记忆和文字交织出的一道精神之门,凡我族人须入此门中,日日夜夜地用宏大的精神叙事和娓娓道来的心话讲述来感动和供养着,在血肉的深处和灵魂的底处狠狠得刻上中华民族的烙印,以此借着思想和心灵的不断自我救赎和净化推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汩汩流动着并流向更远的地方。文化绝不是硬邦邦地嵌进,而是软绵绵地流入,正如眼前的淇河水脉一样不争不抢不鸣不荡却又缓缓长长深深静静地延续和流动着。文化是一道门,淇门也是一道门,我站在门前举手扶耳,似乎还能听到三百名学子各论春秋的声音;我站在门前以心拭目,隐约还能看到圣人在论坛上皓首穷经的样子。文化的淇门前,我甘心做一个长久的守卫;千年的儒家里,我情愿做一个痴迷的护法。好庆幸,能在这样的地方来来走走,纵然不能有六尺之孤可托,百里之命可寄,也顿觉多了一些谦谦君子的姿态。
正离开时,一只小鸟拂面而过,它对我无鸣,我对它无名,它一飞而去不再回,我却捕捉到在它的翅下,还藏着从春秋吹来的风。
〔作者简介〕
何志臣,男,安阳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河南省作协会员,安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审计报副刊》、《青海湖》、《青海民族报》《安徽文学》、《重庆科技报》、《河南作家》、《奔流》、《大观》、《劳动时报》、《国防时报》、《河南经济报副刊》等报刊。作品曾获河南省作协官方征文二等奖,入选《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故事》、《精短散文佳篇选粹》等文集。
麦浪叠翠走新镇
作者/牛化法
五月的滑浚平原大地,满眼碧绿的麦田,麦子抽出新穗,一阵风吹过,麦浪涌动犹如锦绣叠翠。受浚县作家协会邀请,我随安阳、鹤壁、濮阳三市作家诗人20余人来到浚县新镇镇采风。
文化新镇“常新”之地
浚县新镇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该地区被称为新安。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卫河,元代时期,这里成为了驻军戍守的地点,并且随着卫河航运的兴旺发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码头和商埠,因此名称改为新集。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再次更名为新镇。
新镇,其实不是新镇,而是一个有着近三千年文化厚重的古镇,是一个有着传奇,有着故事,有着神话的古镇。
新镇镇,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西南部,东南与安阳市滑县王庄镇为邻,南与新乡市延津县丰庄镇接壤,西南与新乡卫辉市上乐村镇搭界,西隔淇河与淇县西岗镇相望,东北与卫贤镇、小河镇毗连。镇人民政府距浚县城区25公里,总面积123.6平方公里。新镇镇有人口近10万,新镇镇下辖5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镇村。
漫步在新镇的土地上,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块儿充满希望,充满热情,充满生机,充满创新的土地。让人感觉到新镇确实是“新镇”。
近年来,新镇镇党委、政府,为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保障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星”。新镇镇将基层组织建设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度融合,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共建氛围,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镇容村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头作用,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意义,提高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对“六帮六助”困难和特殊家庭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动员其自己打扫,对无自理能力的由村“两委”、联户党员帮助清扫,帮扶责任人参与并进行监督指导,确保人居环境宜居。党委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核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为着力点,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宜居富美新镇。
淇门孔子讲学地
淇门镇位于浚县城西南三十公里处,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处于淇河入卫河之口。
从商朝起,淇门镇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演绎过许多重大故事。元代,它成为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淇门镇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冲突的焦点,包括五代时期的后梁、明朝初期的徐达率军平定中原等。淇门镇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圣地。
淇门地处浚、汲(卫辉)、淇、延、滑五县交界处。自古既是进攻之要塞又是防御之屏障,故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重镇,史志典籍多有记载。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出兵北伐,为转运兵马粮草,下枋木迫使淇河改道东流进入白沟。对此《资治通鉴》载:“汉建安九年,魏武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众,循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淇水经淇门入永济渠,即后来的大运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卫辉府志·古迹》也载:淇门镇“元时远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卫河水运下达京津。”对于淇门古镇的价值,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名府志》说:淇门镇,淇水之口巨镇也。淇门也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清嘉庆《浚县志》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朱温自黎阳渡河伐魏博,朱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戴思远袭卫州,攻陷淇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署在淇门设水栅,派兵把守。清同治五年(1866年),先修寨墙,后驻军队,并造有碉堡、炮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于淇门设行署,纠集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2000余人成立三县指挥部。
淇门不仅是军政重地,还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
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孔子为宣传儒家思想来到卫国开堂讲学,淇门便是重要的一站。为纪念孔子,传承儒家思想,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修建宣圣讲堂,即孔子圣人庙。自此之后,淇门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清光绪年间,淇门设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淇县、汲县、滑县、延津等县青年于此求学者众多,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
刘秀兴汉风雪避
历史上淇门有寺观庙宇十多处,其中升仙塔最为著名。该塔是浚县唯一的古塔,建于清代,高10米,七级。设东西两门,西门题额“升仙塔”,东门题额“风雪避”。
据传为纪念道教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四大真人在此飘逝升仙而建,也与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风雪有关。
升仙塔也称风雪避。
西汉从元帝刘奭(shì)开始走向衰落,此后的元、成、哀、平帝一代不如一代。元帝皇后、成帝刘骜(áo)生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新朝,实行新政,未获成功,导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当时,东汉建朝皇帝刘秀力扫四方,声威大震。王莽怕天下被夺,决心铲除他。王莽在黄河以北地区与刘秀数次激战。相传,在一年的隆冬时节,刘、王两军在鹤壁西部山区展开了一场激战,刘秀草尽粮绝,军士死伤惨重,他和手下十几个人左冲右突杀开一条血路逃出重围,一路向东边的平原跑去。王莽跃马直追。这时的刘秀,经过一夜征战,早已人困马乏。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这时天空浓云四合,竟降下大雪。只见天地之间茫茫苍苍,大雪纷纷扬扬,风狂雪猛,雪陷马蹄。刘秀勉强渡过卫河,来到淇门现在的升仙塔处,行走越来越吃力,后边王莽追得又紧。刘秀心急如焚——倘若被王莽追上,哪还有我刘秀的活路?想不到我刘秀征战南北,纵横沙场,即使满怀冲天壮志,眼下也要被擒受辱。想到这里,不觉仰天悲叹,激愤地呼喊:“苍天啊苍天,我刘秀命该如此,也就作罢。如命不该绝,就让风雪为我避开吧!”
刘秀这发自内心的一喊,恰好让巡值到此的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神仙听见,他们从秘籍上见过刘秀其名,知道他是真命天子。众神把刘秀马前马后几十米内的雪吹到了别处,其他地方依然风雪迷漫,刘秀快马加鞭逃离。王莽的士兵被风雪遮住视线,看不清道路,误入淇河,不少人马掉进了冰窟窿。刘秀终于摆脱追兵,后来做了皇帝。从此,大雪纷飞之际,此地有风雪不入之景象。
美丽的神话,美丽的传说。让我们遥想当年古人诚不欺我。
闻着麦香踏绿浪
在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地方---堤壕村。一位老人手拿喇叭,给我们讲述着母亲河黄河发怒决堤的故事。
往事越千年,时光如云烟。
宿胥口,是个非常古老的所在,曾是母亲河流淌的河床。
宿胥口,如今掩隐在碧野千里的豫北平原一个不起眼的村庄。
如果,不是薛云亭老师的讲解,如果不是浚县作协靳思忠主席的引领,想寻访古黄河第一次决口滥觞的宿胥口,可谓不易。
甲辰年初夏,公元2024年5月2日,安然牧人与安阳、鹤壁、濮阳三市的二十多名文友一起走进宿胥口,感触古老黄河二千六百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场景。
现在的浚县新镇镇“堤壕村”,是前“宿胥口”的新名,宿胥口的名字里蕴含着古黄河的影子。大“堤”依旧,那里依然留着母亲河吻过的余温。“壕沟”仍在,那是母亲河冲出“禹笼堤坝”踏青的足踪。
如今千里沃野,麦浪叠翠,丰收在即。
抚摸着母亲河沉淀的泥土,聆听着薛老师的讲述,置身于“千里堤坝听河涛”。让我们品味着新镇厚重的古老文化与清新的现代文明交融在一起。
古老的黄河母亲,这浓浓的情,不禁撩动着每个人的心房,勾起每个人对一段历史、一则故事、 一个场景的无限遐思和追忆。
幸福美满新侯村
临近中午,采风团进入侯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错落的农舍,优雅的民居,朴实的文化。让人感受着美满的生活。
走进侯村,一位穿着朴实、身材敦厚的中年男子接待了我们。他操着一口浓郁的浚县乡音,简明扼要地作了自我介绍,他叫李金强,是侯村党支部书记。1976年3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2001年12月退伍,先后获得鹤壁市优秀共产党员、鹤壁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李金强担任支书后,一心为民服务,带领全体“两委”干部和村民大力改造村居环境,维修侯村深井水泵,修建灌溉农田水渠,铺设道路及路边花砖,兴建污水池、荷花塘、钓鱼园,发展特色特效经济产业,在打造“一镇一品一特色”方面,创造了新镇韭菜品牌,建设“九流渡·侯村添仓文化园”,是鹤壁市独具魅力的明星党支部书记。
李金强介绍说,“一宅变四园”是侯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利用乡村闲置、荒废的宅院,把闲置农家院的庭前院后变成花园、果园、菜园和游园,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把乡韵侯村打扮得愈发美观、端庄、灵秀,为村庄发展和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侯村还借用一处宅院建设了村史馆。村史馆分区域展示了侯村的变迁发展,乡贤事迹,民俗文化,村庄荣誉,未来规划,生活变化,一图,一景,一人,一字,记录村庄沿变历程,传承村庄发展基因,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根和魂,更是打造休闲农旅特色乡村的本和源。村里还建成了“7.22”洪水纪念馆、九流渡添仓文化馆、图书馆、农耕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不仅成为村民们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更是展示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厚重平台,让乡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在这里真情流露,在这里尽情流淌。村民告诉我:“李书记让俺村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通讯网络,村里还新建了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池、公共厕所、便民超市、文化长廊,休闲广场,让俺们过上了好日子。”
我想,李金强的付出,他一定感到值得和自豪。
采风结束了,从一望无垠的麦田里吹来阵阵清风,散发着缕缕麦香,让人陶醉入迷,让人融入乡村。
〔作者简介〕
牛化法,男,安阳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安阳市殷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诗词、散文、报告文学、书评等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河南日报》《慈善公益报》《安阳日报》等媒体。被多家融媒体聘为专栏作家。
浚县风物记
作者/刘宁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处处有着闪光的历史遗迹和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当你走过,请你细听,那分明是黄河母亲脉博跃动的声音。那天,我有幸跟随浚县、濮阳、安阳三地作协人员,参观了浚县的几处景点,领略了这里的历史遗迹和风物,思绪万千,诉诸笔端,以备后来者寻访。
宿胥口金堤
这里矗立着一条几乎无人问津的堤岸,千百年来如同一座无字碑,默默诉说着浚县当年的历史沧桑和人间的风云变幻。它的名字叫:宿胥口金堤。
古黄河改道前,曾流经河南省浚县,北折入冀后最终流入大海。如果不是这次跟随浚县作协、濮阳作协和安阳作协的文友们,深入鹤壁浚县堤壕村的黄河故堤现场,我真的无法想像当年黄河第一次决口的地方竟在这里。历史上记载,宿胥口是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决口处,位于浚县西南,较确切的位置是现在的堤壕村南边。时值5月初,原野上到处是一望无际,平整如翠绿锦绣的麦田。五月的麦田正处于灌浆的重要时节,小麦个个扎向了地面,挺直了腰杆,沐浴着和暖的阳光;微风吹过,麦浪翻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茫茫九派流经的中国大地上,无法想像,2600多年前,黄河初次溃决给周边的老百姓带去了多大的灾难,冲毁了多少间房屋和良田。此次决口之后,民众才有了忧患意识,才开始建设堤防系统,也才有了史记中鲧堤和禹堤的记载。我们现场看到的黄河堤,即金堤,又名金城,筑于东汉,这在贾让的《治河策》一书中可寻到记述。
黄河在浚县境内流淌了数千年,繁衍滋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既有韩宰相的妹妹,正宫娘娘修金堤,后失宠珠连九族的凄凉故事,也有大禹排沙疏河、斩蛟护堤的传说,更有二郎神担山堵河口,补堤驯水的故事。尽管黄河改道离开这里已800年,但这也反映出在历史的天空下,虽然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且水患不断,但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总会有人殚精竭虑,引领民众走出困境,走向美好未来。
岁月递嬗,时移势易。节令已近立夏,一望无垠的麦田上空翩跹的燕子和喜鹊欢快的叫声,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当年汹涌澎湃的黄河水,转眼已被翻涌的万顷麦浪所取代,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恍如一梦。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虽然退出了这方舞台,隐在历史的书页里,但它遗留下的千年金堤,如一条长龙,蜿蜒盘曲着,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民众们与天斗,与黄河抗争时展现的绝不屈服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瞻仰和思索。
淇门,黄河文化的丰盈之仓
淇门,位于浚县西南30公里处,因淇河在此汇入卫河而得名。它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早在春秋时期,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孔子为宣传儒家思想来到卫国开堂讲学,淇门便是重要的一站。为纪念孔子,传承儒家思想,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堂旧址修建宣圣讲堂,即孔子圣人庙。自此之后,淇门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清光绪年间,淇门设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淇县入周边县青年来此求学者众多,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唐至明代,名人大家驻足歌咏淇门诗篇的更多,如唐代高适曾在《淇门送韦司往滑台》一诗中写道:“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明正德元年《大名府志》载:“淇门镇,淇河之口巨镇也”。乾隆年间的《浚县志》记为淇门集,记载了淇门镇的兴盛。嘉庆年间,淇门市场繁华,客商云集。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着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在风云际会的近代孕育出一大批杰出人物。清光绪三十一年,淇门创办工艺厂,使用改良木机织毛巾,为浚县近代纺织工业的先声。翌年,淇门人李惠元、姚宝仁创立浚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开浚县废科举兴学堂之先河。清光绪三十四年,淇门首开代办邮政先例。抗日战争时期,浚县人民在我党领导下,英雄抵抗,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以姚步霄和姚江泠兄弟为代表,他们的抗日爱国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业绩是浚县人民的骄傲。这里还作为军事交通重地,在明清时期先后设有水栅、碉堡和炮楼等。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12月12日,太行军区独二团解放了淇门,全歼国民党顽敌,淇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人们常说,芥子纳须弥。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那就要先看河南的历史,而要想了解河南的历史,看浚县淇门的历史即可见微而知著,它蕴藏着怎样深远的历史根源呢。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历史的嬗变和因果关系,清晰可辨。我静静伫立在淇门孔子讲学的地方,眺望亘古不变的卫河水,看那碧绿如巨型毛毯的碧绿麦田,听着沙沙作响的白杨叶的声音,怎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和美乡村:侯村
侯村,是我们在浚县新镇镇采风的最后站。这个在古代运河九流渡轮流撑渡的小小村落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且不说走在平坦干净、绿树红花掩映的大街上,看到“耕读继世,绵绵其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勤耕不辍善作善成“的标语和墙绘是怎样让人眼前一亮,单就建立的农业博物馆、议事亭和归园就让人心生敬意。侯村的党支部李金强书记是位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当选村支书后,一心一意想为村民做点贡献,带领村民建设美丽家园。他带领村民不仅对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绿化和美化,还把村中在外工作的乡贤闲置的院子打造成“一宅四园”的乡贤馆,分别设置了村史馆、农耕博物馆、添仓文化馆和抗洪纪念馆,一件件六七十年代以前的老农具、老物件让作家们大开眼界,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往的难忘岁月……
这里生态美、环境靓、百姓富。可谓:新风景里的旧时光,乡愁记忆里的老物件,整洁有序的老年康复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墨香书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也绘就了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采风活动虽然结束多日了,但我的心依然停留在采风当天,传承千年的古老淇门文化,悠久的黄河历史,灿若明珠的升仙塔、高真观、魁星阁等历史遗迹,秀美如画的侯村都一一烙印在我的心上,令我久久回味,如饮佳酿,意犹未尽。
〔作者简介〕
刘宁,中共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青年编剧班学员。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征文比赛奖项。
行走在黄河曾经流过的土地上
作者/蔡爱红
这里是黄河曾经流过的土地,土地上生长的不仅有庄稼蔬果,还有抱布贸丝的嗤嗤小伙、心之忧矣,之子无裳的思妇、以及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青年男女。
这里还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卫河、共渠、淇河三河环拱,自古是进攻之要塞、防御之屏障,土地上流传着“黎阳熟,九州足”的民谚……
这里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
五月的微风轻轻吹来,一碧万顷的麦田在阳光下拼命地拔节灌浆,准备迎接丰收的到来;五月的阳光热情挥洒,一望无际的白杨树笔挺的站立路旁并蜿蜒远方,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蜗居,总是特别渴望呼吸田间的新鲜空气,走一走乡间带着泥土芬芳的小路,特别是看到卫河两岸绿油油的麦田、清凌凌的河水,还有远处蓝盈盈的天空中,那不断变幻的洁白云朵时,我们的心沉醉了,我们的眼凌乱了,我们想要留住所有的美好,我们想要保存所有的记忆。
(一)文化淇门
淇门村位居淇水和卫河交汇处,沿着岸边的小路下来,同行的老师们不停的招呼我们,依水而居的这片民房中间有一块空地,据说曾经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与其弟子讲学的旧址,同行的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对这片遗址的规划、保护和发掘。
我脑海里开始浮现出当年孔子讲学时的盛况,孔门四杰、十哲、七十二贤,他们衣袂飘飘、垂首拱立,伺立老师身旁,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依次闪现,坦率的子张学干禄,孔子一再强调要慎言慎行,做到言语少错误,行动少有懊悔;才思敏捷的子夏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性格鲁莽、刚直、冲动,但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的子路;可使与宾客言的公西华;“一箪食,一瓢酒,在陋巷”的颜渊;白手起家、头脑精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成功商人子贡;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冉有;洒脱自然、宁静淡泊的曾子……
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一句句经典、传颂千年的名句,在我眼前闪过,从我心头掠过,仿佛他们从不曾走远,一直就在这里,就在淇水河畔卫河岸边。
(二)升仙塔
一路清风徐徐,一路杨柳依依,汽车在如画的小路上转了几个弯,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二站——淇门升仙塔,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四位真人在此竖碑镇妖,后升仙而得名“升仙塔”,同时又因刘秀曾在一年的隆冬季节与王莽的军队激战时,死伤惨重,逃亡至此。传说当时大雪纷飞,风狂雪猛,刘秀心急如焚,仰天悲叹,祈此不雪,意喻大雪纷飞之际此处不落雪,恰遇巡值的六丁、六甲众神协力帮助,刘秀才摆脱追兵,后来作了皇帝。
所以塔东门题额“风雪避”,是浚县八景之一,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神奇的淇门风扫万古流的历史典故,我们在塔下仔细地倾听,历史的钟声在岁月深处缓缓敲响,古朴的青砖砌成的塔身,周遭都是岁月磨砺的沧桑,塔里被保护起来的石碑,无言述说着曾经的过往,塔身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清晰的传递着神秘的信息,默默地护佑着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在静谧的蓝天下安详而肃穆。
一群肥硕的肉羊悠然地踱步在小路旁碧绿的草地上,它们边走边不停地啃食青草、捡拾食物,偶尔还有调皮的小羊在羊妈妈身边腻歪、撒娇。白色、棕色、灰色和花色夹杂着,在绿毯一样的地面上,星星点点的它们,如跳动的音符般恰到好处点缀着。
(三)黄河决堤——宿胥口
红光满面的薛云亭老先生已经八十高龄,生于斯长于斯,并且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在他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在此地肆虐、发狂,冲毁农田、淹没庄稼、卷走房屋、掳去家畜……距离第一次黄河大决口已经过去了2600多年,今天当我们在艳阳高照的晴空下,站在葱郁的麦田中,听着老人深情的讲述,感觉仿佛站立在了滔滔黄河水中央时,我们已经永远不能体会到当年黄河在此决堤后,浊浪排空,一泄汪洋,卷走生灵无数,给人们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散落在黄河故堤上的三十多户人家,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常淤常决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她不仅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诞生了繁盛的华夏文明,也带来过无数的灾难,磨砺了我们的性格,成就了有容乃大的民族特性。
(四)现代明珠——侯村
兜兜转转,走走停停,触手可及的历史,俯仰捡拾的传说,泥土中生长的不只有庄稼,还有绵延不断的故事:堤壕村舍命修皇堤的韩丞相、秦始皇策马扬鞭金堤行、曹魏公遏淇水入白沟、全真道观里安详呆萌的四不像,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记录着历史,代代流传的故事里也传承着美善!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眺望淇水岸弯弯,绿竹葱葱映两岸,美丽侯村隐新镇,农耕文化永传承。在这个古朴却散发着新韵的魅力村庄中独具特色的村史馆、图书馆、7.20洪灾纪念馆、农耕博物馆。村委一班人敢想敢干,将一宅变四园的理念付诸实施,让那些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侯村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没有了照顾老宅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街坊四领的宜居生活提供了便利,可谓一举多得。
图书馆里一摞摞图书为孩子们敲开通向未来的坦途,而墙上孩童稚嫩的画笔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旁边健身器材间的跑步机、拉伸器和按摩床,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行走侯村,行走在黄河曾经流过的土地上,我们欣喜的看到,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已经得以实现,而在母亲河的滋养和磨砺下,人们的日子更加欣欣向荣,繁荣富强!
2024年5月6日
〔作者简介〕
蔡爱红,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殷都区作协副主席,散文见于《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安阳法制报》《热风》《河南科技报》《九头鸟》等。
追溯黄河故事,传承儒道文化
作者/姚艳云
我们的车穿行在顺着卫河堤岸而绵延的道路上,别有一种情趣。
见惯了宽阔的大马路,先是觉得:这路怎么这么窄,如果对面来车,错车都很困难。留意之后才发现:这路是用土堆起来的,路两侧栽种着整整齐齐的护堤护路的白杨树,树的外侧,是一直延伸到低处的大斜坡。噢!终于明白了,原来这路本就是古河道的堤岸,而这古河道在浚县新镇镇纵横交错,九曲回肠。据考察,古黄河改道前曾流经河南省浚县,而新镇镇又地处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三河交汇处。浚县新镇镇的故事注定会沿着古河道而展开。
(一)那草、那塔、那河流
车停在了堤岸上,一行人顺着斜坡沿小路而下,在淇门村边一片草地旁停了下来。草地并不平整,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又陷了下去。草长得也很随意,是原生态的野草,也可以说是荒草,各种各样的常见的荒草,高低参差的自由生长着,没人去束缚它们。
然而,当地负责讲解的淇门村两委干部延陵英奎却指着这片草地娓娓道来:淇河与卫河汇流处卫河南岸是淇河入卫河的门口,故名曰淇门。淇门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此与弟子讲学,而身边这片草地就是当年孔子及其弟子讲学处。《淇门镇志》载,宋熙宁年间,乡人杨弼于讲学旧址修建“宣圣讲堂”,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讲堂”已无迹可循。如今,只是听村里一些老人说,这里曾有过石碑,可惜,这石碑也不知去向。当地有识之士已收集整理了有关文献、史料,并且已向上级提交了重建孔子学堂的申请。
听着英奎大哥如数家珍的介绍,你能感受到在儒家文化的滋养下当地重学之风的普遍盛行,你能感受到即使是一片荒草,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也堪比珍宝。英奎大哥谈笑间藏不住的那份骨子里的自信与自豪,会让你不由得相信,这荒草覆盖的土地是一块宝地,它正等待着现代人去开垦、去装点。
告别孔子讲学故地,我们又拜谒了道教升仙塔。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升仙塔的传奇故事,在淇门村随便找一个人都可以给你讲上一个。
升仙塔是一座很精致独特的道教塔,外形与那种高大雄伟的佛塔相比,应属小巧一类。塔的底层有东西两个门,门额上分别题有“风雪避”、“升仙塔”字样。一行人中有人从西门“升仙塔”侧身探入,发现内立“四仙碑”一块,碑下盖有一口井,这样塔的构造实属罕见。关于塔井的传说不尽相同,但所有故事都反映了教人向善以及面对恶势力应坚持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中是不是可以解读出道教的刚柔并济、应对自如的神奇玄妙呀!
神奇的传说还在耳边回荡,转眼我们已来到了淇门村北的三河交汇处。在这里,淇河由北向南,共产主义渠自西向东,两条河相交相汇,向南穿过刘庄闸口与卫河相遇,新修的坝楼巍然耸立。我们正在欣赏淇河与共产主义渠相交却又各行其道的壮观景象,突然一个浑厚坚定的声音传出“那是谁家的孩子?赶紧上岸,千万不要再往河中间走!太危险了!”原来是新镇党政办主任张祥正在试图制止一个向水中间走动的未成年男孩。张祥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年轻小伙子,体型微胖,圆脸。他俨然一副“义务消防员”的模样。水中的男孩听到喊声,回头看了看,又扭回头去试图继续向河中间走,“消防员”径直朝男孩走去,又喊:“谁家的孩子?快让他回来!太危险了!”多个声音一起喊起来:“快回来!快回来!”那男孩才并不情愿的移向了岸边。“消防员”这才止住了脚步,松了一口气。
亲眼目睹“义务消防员”面对可能出现的险情,没有丝毫犹豫前去制止的做派,我突然意识到,在黄河泛滥区亲身经历过水患的人们,往往怀有一种本能的对自然的敬畏,如果人们都有了这种安全忧患意识,每年因溺水而丧失生命的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了。
(二)那堤、那井、那老人
接着我们来到了堤壕村黄河第一次溃决处——宿胥口。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八十多岁的堤壕村薛云亭老先生。他神采奕奕,声音中带着一种类似歌唱演员阿宝那种原生态的高亢调儿,虽然手持一个小喇叭,但实际并未发挥小喇叭的扩音功能,但老先生讲的内容我们能够听得一清二楚。老先生讲到,宿胥口是黄河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决口处,在这里,原本自北向南流向的黄河水,决堤后改为自西向东而去。讲到这里,老先生情不自禁的弓着腰,双臂双手比划着,双腿双脚也在配合着移动。看他的样子,不像在讲述一条给百姓带来过灾难的河流,更像是在向人们介绍自己家的一只爱宠。他告诉我们,这一带的村庄名大都与黄河故堤有关。你听听,堤壕村、张堤村、田堤村、董庄村……可不就是么!
老先生迈着矫健的步伐,带着我们来到一处黄河故堤近旁,为我们讲述堤防历史的源头,以及史书中鲧堤、禹堤的记载,还有脚下的金堤。他注视着故堤上的一草一木,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对故堤每一抔黄土的深情抚摸。
老先生还饶有兴味的领我们观瞻了历史悠久的八角琉璃井。古井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井沿已破损,井砖已风蚀,井中已无当日甘甜之水。然而听着老先生的娓娓讲解,你会觉得堤壕村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有故事的。
耄耋之年的薛老,饱经风霜,凭着自己对故土、对本土黄河文化的满腔热忱,正在承担起黄河文化的宣讲者、传承者、赓续者的历史使命。浚县新镇镇有这样的人,更有当地政府的高瞻远瞩和文化界的开道扬帆,浚县本土黄河文化一定会大放异彩,兴盛繁荣!你看看满河道肥沃的土壤、茂盛的庄稼,就一切都明白了。
(三)那对“四不像"
走进大屯村高真观,院子里错落地摆放着一些石碑、石雕,观内热心的讲解员带领我们几个找到了那对玄兽石雕“四不像”,以前只是听说过“四不像”怪兽,今日真的有幸亲眼目睹“四不像”石雕,内心非常兴奋。那对石雕静静的被安放在房屋的墙角边,细打量,真的是似狗非狗、似狐非狐、似虎非虎、似猫非猫。细想,这似是而非、变幻莫测、无限制、不固定、灵活、辩证,不正是对道教神秘、智慧的解读吗?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道家法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其中是不是也可窥见道家智慧的影子呢?
(四)那组家风家训
走进新镇镇侯村,在添仓文化馆墙壁上有一组家风家训耐人寻味,家训内容大同小异,颇具本土文化色彩。
首倡孝悌、重视学业、修身养性、勤俭务本、遵纪守法等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提倡和睦,包括与家人和睦,与乡邻和睦,讲究团结,重视卫生、健康等内容,又渗透着道家思想的浸润。而遇到困难集思广益、共同应对的内容,既有道家融合优化的智慧,又凝聚了黄河抗洪文化的精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黄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共同滋养下,这里的人民赓续传统、积极进取,繁荣本土文化,振兴乡土人文,治理小家,奉献国家。从淇门孔子讲学处的两委干部延陵英奎到三河交汇处的“义务消防员”张祥主任,从耄耋之年的薛云亭老先生到侯村的家风家训,我深深感受到三股文化交汇之下的浚县新镇镇特有的本土文化气息:热爱家乡、对家乡本土文化的无比自豪感,以及立志繁荣本土文化的宏愿,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已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繁衍,并终将繁荣昌盛!
2024年5月5日
五律·暮春浚县新镇采风(新韵)
春风掀麦浪,新镇泛文舟。
决口思禹鲧,淇门忆孔丘。
君心怀大爱,道法自然修。
鹏鸟高飞处,阳光映坝楼。
临江仙·浚县新镇采风(新韵)
三水四地文墨聚,观瞻卫土淇风。叩堤探塔问仓穹。溯千年远古,察儒道新容。
试看房前花正艳,橘黄蓝粉深红。菜畦果圃寄乡情。村庄似画卷,忘返醉其中。
〔作者简介〕
姚艳云,殷都区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殷都区作协理事,安阳市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