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采风之走进浚县古城(二)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4/3/14 21:38:34 人气:214 标签: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采风之走进浚县古城(二)

总编:杨建红    编辑:大汕    特邀记者:靳思忠

微信图片_20240314213117.jpg

史话浚县

文/冯天平


    在浚县工作了五年,由于受方圆几百里上千年人们对浚县山尊崇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被浚县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我深深地爱着浚县,并视浚县为我的第二故乡。

    浚县山,是人们对浚县城东的大伾山和城南的浮丘山的合称。由于工作关系,当年我曾多次游览浚县山,且每次都有新感受。2020年5月,我曾写过一篇《我爱浚县山,我爱黎阳城》的散文,收录在了我的散文集《真情如歌》里。今年正月二十,应文友之邀,我又回浚县,再游两山、古城、大运河。回来后,历史和现实的传承和碰撞冲击着我的思绪,使我情不自禁地再话浚县。


    浚县古称黎阳、浚州,因治所位于大伾、浮丘两山下而和大伾山、浮丘山共名,浚县山也就成了两座山的代称,最早因大禹治水而载于《尚书.禹贡》。如今闻名遐迩的大伾山东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浚县大佛,千百年来俯视着黄河故道,这是后赵时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凿的,“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国家级保护文物,1700多年来香火旺盛。大禹遗风仍沐浴着浚县。

    春秋时期(公元前520年),孔子的得意门生端木子贡就出生在浚县,后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商业经营家,其功业、论述仍影响着后世,见于史书。现在,子贡墓还静卧在大伾山东南的黄河故道上。浚县文庙以规模大、保存完好而坐落在城内县衙东边,受万世朝拜。浚县人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我想和孔子、子贡不无关系。愿先贤之德泽荫我浚县黎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余部“黑山军”在黑山聚集,对抗朝廷。建安初,曹操袁绍在黎阳厮杀,关羽白马坡斩颜良。隋初,隋炀帝设置黎阳仓、开通永济渠,黎阳成天下粮仓、水陆要冲,云溪桥至今横卧在大运河上,只是桥下没有了那千年忙碌的商船。唐初,窦建德漳南起兵,李世民黎阳平叛,后浮丘山上凿“千佛洞”,今成朝拜圣地。北宋,金兵马踏黎阳城,官兵望风而逃,韩世忠率部迎战,早签于澶州(今濮阳)割地赔款的澶渊之盟被撕毁,金兵南侵。元朝,浚州水灾蝗灾不断,民不聊生。元末,红巾军突破浚州,火烧伾山大佛,黎民生灵涂炭。明初,浚县赤地千里,人口稀少,四次洪洞大移民,修渠均田,建黎公书院,听王阳明讲学,民得以喘息,文得以传承。清朝,经济发展,知县刘德新修建吕祖祠、梁通洛重建文治阁,正月古庙会影响深远,各种新型政治力量相互渗透,浚县进入民国时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浚县镶嵌在古老的黄河故道旁,历经沧桑,悠久的农耕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明万历《浚县志》载:春秋吴公子札称:“卫多君子”。故人性淳朴,气息刚毅,好学乐善,勤俭务本,有忠厚之风焉。体现这古朴民风的是许多庙会、社火和生活习俗。

    最能代表浚县风情的当属浚县正月古庙会。庙会起于东汉,兴于明清,传承至今,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四大古庙会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民狂欢节”。正月初一起会,二月初二谢幕,来自周边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的群众,夹裏着沿途的民众,不约而同地来到浚县,到两山朝拜,平时熙熙攘攘,逢三六九人流滚滚,甚至水泄不通。最高峰时,古老的浚县城一天涌入100多万外地游客,热闹景象可想而知。

    伴随着滚滚人流,古朴的浚县城开门迎客,沿街店铺灯红旗黄,各色美食满街飘香,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整个正月,浚县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人流,除了个别携带相机采风写作的文人骚客,大多数是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这不仅是“农民狂欢节”的来由,更是千百年浚县农耕文化的集中展现。


我对浚县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我出生在鹤壁西部的太行山区,从小时候记事,从未到过浚县,只知道那是一座仙山,在那遥远的地方。

1986年,我参加工作已经三年,在鹤壁市重工业局工作。当年,浚县划归鹤壁市行政管辖,浚县拖拉机厂、浚县缝纫机厂等几家“地方国营”企业,划归我局管理。作为接管企业的主管部门的一员,我才第一次踏上浚县这块贫穷而又古老的土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大县”浚县还非常贫穷落后,农业大在“地域大”、人口多,农业生产几乎还处在原始状态,农民生活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县里的工业几乎为零,拖拉机厂仅能组装农用小四轮拖拉机,缝纫机厂也就是为上海缝纫机厂生产(翻砂)缝纫机架,这就是所谓的“重工业”。城市设施建设根本谈不上,只见得县城低矮破旧,道路坑坑洼洼,春季尘土、沙土飞扬。

    那个年代,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围绕吃穿用,还没有“旅游产业”。因此我们到浚县,只干工作,顾不上大伾山,大伾山也顾不上我们。

    1993年5月,我到市检察院工作,经常到浚县去,才真正有机会踏上两山,去认识这古老的山,古老的河。


微信图片_20240314214129.jpg


    两山的历史已不必累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山的重建才刚刚起步,而且资金短缺,举步维艰,各位建筑物、道路、树木尚未修建、种植、许多有碍观瞻的民用建筑物还没有搬迁,百废待兴。当年的两山景象,根本不能同现在的景区景观同日而语!

    2012年3月,我到浚县工作,身为浚县人,我才进一步认识了浚县。这时候,两山的维护重建正在大规模进行,景区的硬件建设有序改善,同时,整个浚县城乡,特别是浚县城区的城市建设、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强力推进,以“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为载体的文旅活动正在兴起,且初具规模和影响力。民俗文化节主体活动实际上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浚县正月古庙会,盛况空前。整个活动期间,最有性格、最有气势的,当属浚县的民间社火,你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才能看到最精彩的场景。那一天,全县几十个农村社火队,在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后,早早地从四面八方向县城开进,然后按县里统一部署从北街入县城,过城中心文治阁,再过南关石狮路口向西,最后到达浮丘山。一路上人山人海,地上房上树上欢呼的人群,使各社火队都攒足了力气,拿尽了绝活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水平。

    每个队前,几名武术爱好者流星锤开道,后面紧跟的是几个长号手,豫北大平调所特有的两三米长的大铜号一字排开,吹号手一律黄色唐装,腰系红带,双手扶号,喇叭朝天,吸一口长气,鼓圆了腮帮,一阵高亢悠长的号声就冲出铜管,响彻整个浚县城。

    铜号的后面,一般是牛皮大鼓,一个专门设计的大平板车上,是一面直径三米开外、高一米多的红色牛皮大鼓。四个或六个鼓手围鼓排开,红黄色的头巾两颊下摆,彩色的腰带紧勒腰身,两尺长的鼓槌双手紧握,几名壮汉用足力气,手舞身抖,有节奏地将鼓槌砸向大鼓,浑厚铿锵的鼓声如雷贯耳,似催人出征,使人振奋!浚县南街村的牛皮大鼓全县闻名。

牛皮大鼓过后,就是社火表演了,各种社火应有尽有,但最让人赞叹的是那高空舞狮。


    来浚县工作前,我没有近距离接触过高空舞狮,在影视上看到时,总认为有技术处理,但在浚县见到的舞狮,改变了我的认识。高空舞狮的道具,是几个连体的铁桩,低的一米有余,高的两米以上,五六个依次排开。铁桩的顶面,是一块直径不过一尺的圆形钢板,两个舞狮的小伙,一前一后,身着狮袍,形似雄狮。舞狮开始,两小伙一跃而上,在桩上飞舞。这种舞法难度极高,特别是后者,全凭感觉,在高高的铁桩上跳跃舞狮,并不停将前者托起,使狮子高空跃起,尽显雄狮风采,表现得惟妙惟肖。没有高超的技艺,是绝对不敢上这舞狮桩的。在浚县,高空舞狮这独门绝技,当属东关“新东兴舞狮团”,两个舞狮小伙,地地道道的东关少年。壮哉,我浚县小伙!

    这次应邀再回浚县,我们有意避开了庙会高潮期的正月二十以前,没想到,3月2日正月二十二,整个浚县仍然是车水马龙,两山上更是人山人海,人潮涌动。站在浮丘山北边的制高点,俯瞰整个浚县城,一览无余。东面是平地突兀的大伾山,同脚下的浮丘山遥遥相对。满山绿色中,古朴的八卦楼一楼高耸。我们知道,山的背后,大石佛前,黎阳仓旁,绿树掩映下,像浮丘山一样,是缓缓流动的人流,热闹非凡。

    俯瞰山下,两山之间的伾浮路,是整个庙会最拥挤的“黄金”通道,涌动着的人流五颜六色,覆盖了十里长街。两个山门之间,一字排开的九座石牌坊高高矗立,飞檐横梁,青色朦胧,蔚为壮观。熟悉浚县的人都知道,从东至西,九个牌坊上分别雕刻着“□□□□”等牌头大字,诉说着浚县古老的历史和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目光北移西转,两山间古老的浚县老城和大运河西面的新兴城区尽收眼底,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一条运河如一条彩带,穿城而过,古朴方正的浚县城墙护佑着浚县古城。古城青砖绿瓦,低屋小巷,在春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运河西面,一排排现代建筑多东西分布,一座座高层住宅拔地而起。高楼下,一片绿色就是一座街心花园,一条条道路伸向远方,让你感觉新城之美。在这里,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两架青山一溪水,一座城池半入山的壮美图画。


微信图片_20240314214136.jpg


    从浮丘山西北角踏阶而下,穿过一片绿树亭台相间的山后游园,就下到了浚县城的西城门下,厚重的西城门巍然端坐,旌旗腊腊,古朴庄重。它的西边,古老的云溪桥下,大运河缓缓北去;它的东边,棕色的文治阁穿街可望;它的身后,就是浚县古城、浚县县衙、文庙、文治阁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就坐落其中。浚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城,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历朝历代乡贤名仕辈出,许多达官富商、文人学士为“流芳千古”而留下遗存,许多有识之士,为“忠于职守”“造福黎民”而做过牺牲和贡献,至今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朝拜。今天,浚县县衙的戒石铭,文庙劝学的石碑还高高地矗立在县衙和文庙,更有“冯玉祥训政碑”还直立在县衙大门东侧。

    1927年底,爱国将领冯玉祥以河南督军身份驻军滑县,但因看好浚县到浚县巡察,并欣然命笔写下训词,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冯玉祥训政碑。碑词内容是:“我们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清廉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冯玉祥—民国十七年一月一日立。”这块两米多高的冯玉祥手书训政碑,原镶嵌在文庙的大墙上,现立于县衙大门东侧,十分醒目。

    冯玉祥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历来因多次倒戈遭人诟病,但冯玉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坚决抗日方面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的,仅这一点,就应当受到尊重。冯玉祥提倡植树、重视教育,也是世人共知的。他的政治宣言,尽管受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实现,但训政碑所倡导的主张主义,却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至今都不落伍。这块碑立在浚县,也是浚县的一景,受人关注思考。


    但是,纵观浚县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今天的中国,才使浚县真正步入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人民安康的新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年,才使浚县真正结束了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的苦难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浚县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大发展、大进步。2021年7月的特大洪灾的考验更进一步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全国忆万人民万众一心,形成合力,战胜一切困难和灾害。同历史上任何朝代、任何群体和集团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赓续和复兴的中流砥柱。

    随后,我们又游览了古城墙、县衙、文庙等景区,宽窄通达的街道,整洁清秀的风貌,朴实微笑的百姓,礼貌文明的商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浚县,几年不来,你变得更美了,美得使人接踵而来,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美得使人赞不绝口!


2024年3月3日写作于鹤壁


[作者简介]冯天平,1963年6月生,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常有散文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学习雷锋网》等知名刊物发表并获奖,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散文集《真情如歌》曾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


微信图片_20240314214144.jpg

庭院深深里的子贡春秋

文/何志臣


    原谅我匆匆进入一道门,我并不知道这里端坐着一个先贤。原谅我风尘仆仆,衣裳没有整理,头发没有束缚,脸面上没有带出应有的神情。原谅我并未在内心深处预先升腾起崇拜的心理与感慨的思绪。因为浚县的古城里,你在人间烟火处静谧,若不是友人带我,怎能领略这样的春秋境地。

    安阳的春秋太短,夏冬则长,这是笑谈,完全从心理感受上说起。历史上的春秋也很短,但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留下了长长的印记,让后来的我们在这些印记的周围不断地膜拜与解读。我们触摸春秋,触摸自己,触摸原来与现在的文化继承及绵延,那些历史上突出的文化触点便是我们与过去的真诚交换。谁也不能看到过去的自己,但过去的自己留给当下自己的,却恰好可以在不离不弃的那些文化遗迹寻觅,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往往显得神秘而深奥,可有时也如此简单与直接,就像我进入先贤子贡的家院时,风也没有停,光还是那么存在着,友人的笑语在耳,连浚县古城中的人间味道也都没有一丝更改。而我不经意的进入,却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我是说,这些古老的建筑围成了一个祭祀与崇敬的图腾,堆积起了一个小城中万古流芳的学派,遮蔽了外边的繁华且稍显嘈杂的世间,单单让一个人从历史里走出来,对于我,这正是热泪盈眶的所在。


    谁不知道浚县,谁不知道中原,谁不知道子贡,谁不知道儒家学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思想等方面的重大且深远的影响。那些宏大的、辉煌的、耀眼的、显象的历史,被后人用各种方式记录和流传了下来,以至于平凡的我们无法再用超过前人的文字更好的叙述和描写。于是,我走在浚县古城中子贡的庭院里,触摸一堵墙,踱步一个廊,盯着一盆花,拨动一把算盘,靠近一个门框,回望一棵树桩,反倒觉得离开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叙述之外,我和子贡先生的距离突然就亲近了起来,仿佛我来了,他却刚刚出门。

    他去做什么?浚县有山,有水,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春秋人间。这样的天下是要为苍生算计的,子贡有老师的指导,子贡更有自己的心力。我读《论语》并不十分仔细,我对子贡也并为达到心有所系。作为孔子十哲之一,子贡在《论语》之外的行迹,我懂得并不详细,而我今天在子贡的院子里,却激起了强烈冲动的好奇心。怎么先生就在浚县隐居啊,我纵然山不遥路不远,却也从生命之初就开始赶路才来到了先生的身边。浚县的山上有树,先生是否曾栽种?浚县的水中有舟,先生是否踏乘?浚县的古城有墙,先生是否登上?浚县的春秋有史,先生是否书写?


    友人讲起子贡的故事,像讲述一个邻居,我听着子贡的故事,却心驰千里。子贡先生从这里出去时,是否想到一生颠沛流离的境遇,是否想到了自己终将留在历史的闪亮之处,是否想到了会被记载入万古流传的《论语》里。得中原者得天下,读浚县者识中原,因为子贡先生,我开始对浚县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安阳人,离浚县很近,离春秋也不远,而将浚县的春秋放在我的面前时,猝不及防的感情占据了我大部分理性的观念。在被当下人立起的门牌“世袭翰林府”的游览过程中,我一再感慨唏嘘,几千年和几百年,几百年和几十年,几十年和几年,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时间对于先前的他们和后来的我们,究竟有多少区别,他们来过,写过,说过,游走过,呼喊过,兴奋过,高兴过,失望过,悲伤过,然后又走进了历史里。我们来了,也在写,也在思考,也在游走,也在以某种情绪中生活着,然后终有一天也将走进历史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后来的我们,我们是先前的他们,我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并努力地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延续着。


    这样一想我又觉得文学神圣而不可侵犯,非有普济众生的心怀,非有触及灵魂的感动,非有心怀天下的悠远,非有志在度人的意念,非有饱学长久的修炼,非有踏遍人间的经验,才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沿着如子贡先生这样的文化先祖的血脉将细微却绵长的人文素养输入人心的动然之处。在我看来,文学,是一个民族远行的拐杖,是背上的干粮,是解渴的水源,是久违的念想,所以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要努力像子贡先生那样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要争取保留一点独我的纯真,这是我从庭院走出时,真真切切的想法。

匆匆离开时,我如白日做梦,还没有问清“端木”姓氏的来源,就一下子又跳入了烟火人间。


写作于2024年3月8日


[作者简介]何志臣,男,安阳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河南省作协会员,安阳市作协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审计报副刊》、《青海湖》、《青海民族报》《安徽文学》、《重庆科技报》、《河南作家》、《奔流》、《大观》、《劳动时报》、《国防时报》、《河南经济报》(副刊)等。作品曾获河南省作协官方征文二等奖。入选《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故事》、《精短散文佳篇选粹》等文集。


微信图片_20240314214154.jpg


大爱黎阳

文/李殷亮


    浚县,别名黎阳,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淳朴的人文风情,也有着最可爱的人。

    3月2日,我有幸跟随毅剑老师代表濮阳油田作家协会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参加浚县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

    上午驱车穿梭于这热闹的城市,来到浮丘山的山脚下,赶一赶这里的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玲琅满目的风景令人应接不暇。浚县这个古老的城市也彰显了其强大的包容性,有香气扑鼻的榆皮饸饹面,有外酥里嫩的石子馍,也有清咳利咽的梨膏糖;浮丘山儒释道三教文化荟萃,庙会山脚下拉着二胡双目失明卖艺的苦命人,庙里虔诚跪拜、恳求神灵保佑的信男善女。汇集了人间烟火,汇集了世间冷暖,我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让浚县这座城市存在如此丰富多样的风景,如此复杂震撼的人事。


    带着疑惑,我们登上了浚县古城,据历史记载古城墙为明代遗址,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穿城而过的永济渠滋养着这座浚县古城。跨大运河的那座石桥,经历千百年人们的来来往往,路面的石头早已磨的油光发亮。

    下午,参观了孙炳良创建的坐落于浚州大道的炳良电子商务学院,创始人孙炳良少年时身患下肢严重残疾,一度被医生诊断下结论今后的路离不开双拐,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懈的毅力通过锻炼了扔掉了双拐。成绩名列前茅,却被告知学校不收残疾人,只能自学完高中课程,之后他便钻研家电维修技术,开设家电维修部,再后来,他又做了电商创建了这个学院。他一直在坚持,积极的努力的活着。

    炳良电子商务学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司,这里的员工都是残疾人,不幸的遭遇,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影响他们自强不息的向上生活。


    孙炳良推出了电商扶贫、店铺就业、足疗保健、手工麦秸秆画制作、手工泥塑等多种扶贫模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不再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帮助康忠波从自暴自弃到把自己的陶艺作品远销海外;培养一级肢残李安成为优秀的美工讲师;帮助小儿麻痹患者郭辉做麦秆画实现自立自强;帮扶很多残疾人零收入到现在月收入几千甚至上万元……

    这里的员工们,更专注于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心无旁骛。努力的活着,有尊严,甚至比大部分人活着都要开心、幸福。孙炳良用他的大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公司的每一个人,让爱满人间。我一路的疑惑也终于解开了。

    晚上,我和毅剑老师交流,我们都有些莫名的相同感受。浚县有着厚重的更具包容性历史文化,有显而易见的人间疾苦,有淳朴的人们传播人间大爱。海纳百川,直扣心灵。


[作者简介]李殷亮,山东莘县人,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1989年出生。系河南省报告文学会员,现供职于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


微信图片_20240314214202.jpg



本文网址:http://xxlfgw.com/show.asp?id=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