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杨建红 编辑:大山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八里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古涅阳城遗址)南侧,穰东镇双庙村南偏东500米处的太子岗遗址,,是一处性质属仰韶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为岗状高地,文化层厚1米——5米,是河南省文物保护遗址,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扬州刺史陈霸先与他人一起击败侯景军队,在打打杀杀中陈霸先全家被俘,他的侄子陈顼和妻子柳敬言及其尚在吃奶的陈叔宝(陈后主)逃跑流落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南,在一荒坡岗子上搭庵度日。
若干年后,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南陈武帝)当皇帝两年便驾崩了,又经过了几年,陈顼也继承了王位(南陈宣帝),后来又传给了太子陈叔宝(陈后主)。
由于陈叔宝这个太子在这个岗子上曾经避难居住过,所以人们一直称这个岗子叫太子岗。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烽火已化作天边彩云飘,太子岗遗址碑刻也早建成无奈垃圾湮没尽荒芜。
太子岗遗址这里看,颇似城堡造型的岗址断崖,洞洞相连,机关套机关,可以遥想当初一路上刀光剑影,陈霸先的侄子陈顼携妻带子一家老小逃难于此的凶险艰难。
实际,太子岗遗址地下分布有硝土层。据当地人介绍,在1970年以前,在太子岗北面、西南角挖了两个大的硝土坑,人们用硝土作农田肥料。
传说的归传说,历史的归历史,在此挖掘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盆盆罐罐,经考古认定,这一带实属新石器时代先民聚落遗址无疑。
如今,从上面走过,偶尔在脚下还能踢出一些古红色砖渣。
时至今日,地面断壁处仍能清晰的看到也许是烧制陶器时窑壁上残存的红土。
在太子岗南边一断崖处,不用细看你就能发现在那泥土中嵌存有一些石块、砖瓦、陶器的碎片,它们可否是远古先人的遗存物?
深扎在太子岗断崖出的野树根,它是否像此地出土的鸭嘴形足鼎陶器、高领罐陶器?还是像站岗持枪尽心护主的侍卫?还是更像振角抖须的龙头?
一千五百年前,就被陈后主一家看中的这块岗坡黄土,土壤肥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重视和利用,现在上面全部种上了庄稼和果树。
新时期时代,仍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现在,虽然太子岗坡地角度仍挺大,但现代化的耕种手段已能让它把价值发挥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太子岗”地那边村庄露出来的树梢,可见此地比周边足足高出几米。
荒路边,田野里,垃圾还是垃圾,哦,它们难道是当年陈后主一家逃难时与追兵厮杀搏斗所遗留的物什?
“聚散终有缘”,“兴衰岂无凭”?一段历史,一处遗址,我们后人到底要如何保护,又要保护什么?
《5》▶【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白牛镇水牛张村庄传说故事篇
邓州白牛镇向北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就是水牛张村,村名的来历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
早在西汉年间,这里有一个水潭,常年水源不断,不仅浇灌田野,人们还盛行养殖水牛。不知什么时候,村里常常发生一些怪事,饲养员给牲口准备的饲料不知不觉没了,小水牛啊、鸡鸭鹅啊、夜间突然失踪。有人夜晚看见水潭里好像有水妖,吓得大家夜晚不敢出门,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
一个风雨交加漆黑的夜晚,一头瘦骨嶙峋的水牛正在打盹养神,忽然听见水潭里有动静,一只不明真相的怪物窜上岸来,水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挣脱缰绳向水妖扑去,厮打在一起,水牛用那钢铁般的牛角直顶水妖到水潭里,把水妖扎死,顿时血染水潭,水牛也精疲力尽仰卧在岸边。主人早上起来喂牛发现牛不见了,到水潭边一看,它的水牛奄奄一息,急忙抢救,总算活了过来。
从此以后村里平安,再也没有发生以前那些奇怪现象。人们为了感谢水牛那种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从此以后把原来的张家庄改名为水牛张,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故事一直代代相传,体现着人们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的愿望。
水牛张村距离白牛旱九江交汇处较近,有可能是当时涨大水鲨鱼等顺江而下流入水潭之中,人们误认为水妖作怪,无从考证。但愿一切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不再侵害百姓,天下太平、安居乐业。
“邓县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句民谚很早以前已在豫、皖、鄂、湘、陕五省佳为流传。民谣中说的是位于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的福胜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是一座八面七级椎形仿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据《邓州志》记载,该塔原为十三级,高20余丈,元末遭兵燹所毁,易为七级,现高38.28米,周长48米。塔原为通体呈八棱圆锥状,塔檐由青砖砌成,每层都有较高的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塔柱、斗拱突出,层次分明。塔内第一、二、三层有梯,可盘旋而上或凭梯斜上,四层以上则无梯可攀。每层塔体都有圆形塔心室,四层至七层,塔室联为一体,形似罐状。南北两面有砖券拱门,南面塔门有铁门,北面塔门用砖封死。底层塔基为须弥座,每个转角有力士托塔。塔身每面都镶嵌有砖刻浅浮雕的佛龛群,共有25种,2500多块。这些佛龛上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神像,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有浮雕成各种蔓草花纹的优美图案加以装饰,更显得匠心独具。古塔南北一至五层有塔门,东西二层有塔门。塔刹顶部为宝珠,中间为石质相轮,底部为仰莲。整个古塔庄严古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宋代优秀的建筑技术。福胜寺塔因其确切的纪年,独具时代特征的仿楼阁式建筑特征,丰富多样的佛像砖雕,以及在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等制作精美的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艺术史、科技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是一座千年古城,从旧地图上看,邓州分为内外两城,护城河呈回字形。而福胜寺塔位于内城以南的外城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过维修。站在塔下仰视,只见全部用青砖垒砌的巍巍塔身,每层高度、粗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观刚柔适宜,造型简洁、优美。每层塔檐雕出斗拱、椽、枋等,塔身每个侧面边缘与拱门周围饰有蔓草花纹,所有浮雕形状各异,造型生动,显得鬼斧神工、匠心独具,极富装饰效果。
塔身上的佛龛
据《邓州志》记载,福胜寺在当年是一座极为兴盛的寺院。在香火最盛时期,寺僧达千余人,并有寺中高僧被皇帝赐予紫袈裟。然而,世事变迁,福胜寺一度衰落。从地宫中的文字记载,古塔原为龙兴寺塔,创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又据《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嘉靖邓州志》记载寺庙自元末以来,由于战火频仍,福胜寺遭灭顶之灾,昔日之辉煌成为尘封的历史,十三级仅存七级浮屠,无言诉说着世事的沧桑。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邓州知州孔显以僧子颜主持监工在此重建福胜寺。天顺年间又对残塔进行了整修。1950年政府拨款粮食七万斤维修了塔基。1985年政府再次对古塔进行了维修,至1989年12月竣工。福胜寺塔于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胜寺周边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这座“离天一丈八”的古塔被“装”进了水泥楼盘里,福胜寺塔的巍峨身姿,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不为外人所知。
一个偶然的发现,使福胜寺塔再度蜚声海内外。1988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福胜寺塔进行维修工作时发现,这座矗立古邓国地面近千年的古塔下,竟还深藏着一个保存完好、藏满珍贵文物的地下宝窟——地宫!地宫平面呈六角形,坐南向北,有一长方形的坡道通向塔外。地宫虽经千年风雨,保持依然完整。考古人员在地宫内发掘出土了一批国宝级文物。有金棺、银椁、铜棺床、鎏金双龙银壶、玻璃葫芦、铁塔、铜钱编织的手炉、铜镜等。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的前方竖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拖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錾满龙兴寺、开元寺施主姓名和梵语。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重620克,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2个。金棺左侧为释迦涅盘的故事,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和无色透明液体。“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金棺内还放置有舍利子、质骨(相传为唐僧顶骨)等佛教圣物,其中佛牙比北京灵光寺建佛牙塔还早39年,是继陕西临潼庆山寺、扶风法门寺等重大发现后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迅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金棺银椁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据专家介绍,金棺银椁在全国仅发现三处,而用银器层层包裹的成套佛牙舍利乃国内首次发现,可以说是世界难得的佛教文物极品,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二十五日,该塔为八角椎形、仿楼阁式、密檐浮雕的砖塔。塔原为十三层,元末遭兵毁,变为七层,明代洪武初由僧子颜重修。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佛骨舍利、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