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济世救人——国医大师唐祖宣(纪实之二) |
总编:杨建红----编辑:大山---作者:韩翰、唐克原、习淼 |
二、他始终秉持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
他始终孝助帮助鳏寡多病的老人
唐祖宣幼年拜河南名医为师,周连三当时已七十岁高龄。唐祖宣伺候恩师可谓无微不至的楷模。冬天为他暖被窝,洗脚倒尿壶,夏天为他撑蚊帐,沏茶洗澡。一年四季用架子车拉送老人上下班,把自己细粮票省下给恩师吃,从衣袿鞋帽柴米油盐到茶醋小酒。文革中为保护老人,自己顶白专道路的帽子,接受批斗甚至挨打挨骂受侮辱。恩师去世,他又顶着批斗危险,体面的安葬了老人。周连三早年丧子,但晚年的他却享受到了胜过亲生儿子的孝顺和护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唐祖宣对自己儿时的老师也一个个记在心上,经常去看望他们,老师去世,他再忙也要赶回去为老师送最后一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邓州市中医院通过筛查,在全市各乡镇确定一百名患慢性病老人,由唐祖宣亲自定期巡诊。部分病人转好以后,就换上其他病号。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国医大师唐祖宣,仍然坚持这项工作,国内外社会学术交流活动激增,挤占了他太多时间和空间,但他没有忘记这批老人,他叮嘱弟子们,规矩不能变,我去不了,你们要代我做好工作,下足功夫,治好他们的病,我在医院时,他们要见我,就跟我说。
他始终帮助重病难治的贫困病人
建国初期,农村患四肢血管病的病人,不能享受公疗制度的报销。他们攒下不多的钱,都想全部花在治疗上。于是一筒席,一卷破被,甚至拖儿带女,就在屋檐下,过道里,凑乎过夜。唐祖宣的办公室一到晚上,就蜷屈着好多病人家属。对一些一时无助的病人,他也常常会给他们一点钱,一些粮票或者一个馒头一碗面。他清楚的记得,一对夫妻八岁的女儿,饿到啼哭时,母亲才掐下一疙瘩黑面馒头给女儿,才止住女儿那凄凉的哭泣。唐祖宣当时就泪水盈眶。他在食堂少吃一个馒头,然后递给小姑娘,小姑娘听到母亲:“拿着吧”后,马上就咬了一大口,唐祖宣禁不住满含泪水。不料母亲突然“噗通”一声跪在唐祖宣面前。“大嫂你不要这样。”唐祖宣转身,那眼泪就不断线了。
唐祖宣深感自责,医圣张仲景讲: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悬壶济世是大夫的职责,用什么办法救治缺钱治病的人,才是首要大事。
偶然可以激发灵感。有一天有一个小干部嫌汤药苦没喝两口就倒了。一个老农民看不愤,气呼呼地说:“你真糟践,我们想用你的药渣喝个二番,幸喜还能救命都做不到。你可好,说泼就泼,真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就在药渣上做文章。
唐祖宣连想进三招,一是对口用药渣。就是按照病症分型,阴虚型,热毒型,阴阳俱虚型,对号入座,不能乱服。还要做好能报销的病人工作,双方同意,用对口病人的药渣再次煎熬了服用;二是后来发现药渣中个别药力容易全部失去,就重新兑上新药煎服;三是全体医生护士齐上阵,从药渣中挑拣出还有药力的药渣,按方配新药,降低了成本让病人煎服。
1970年夏天,唐祖宣接治了来自河南许昌水道杨的吴发青夫妇,吴发青病情已经是脱疽的脉管炎中晚期。听说吴发青是英雄模范杨水才大队的小队长,唐祖宣亲自安排他住院。
但不到半个月,他们带的钱和干粮用完了。唐祖宣帮他们租了半间房子,又让他爱人护理四个病号,一个月有10元钱收入,同时坚持服药渣汤剂治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吴发青恢复健康。因为老家太困难,回家没出路。唐祖宣又托人让他们在邓县蔬菜队落户。后来,吴发青的儿子参军,入党,提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团级干部。
2008年4月24日下午,河南唐河县仓台乡邵庄后谢村的谢海苍老人,来到邓州市中医院,拉着唐祖宣的手说:“唐大夫,你认识我吗,我是你40年前的病人啊。”回想当年他动情地说:“世上至亲,除父母外,就是唐大夫了,如果不是唐大夫,就没有我现在老老少少28口一大家子人口了。”
药渣救人就象神话传到很多地方。实事也正是,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唐祖就是用这种方法,挽救了全国各地很多没钱继续治病,却又不甘在家挺死的病人。
时代变了,人们富裕了,但贫富仍然有差别,做为国医大师,唐祖宣初心始终不改,他联系的乡镇一百个慢性病病人,他自己并且要求弟子们,在坚持巡诊复诊同时,注意用价廉同效的药代替价格贵重的药,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九十年代,唐祖宣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被国家中药管理局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4年被国家授于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按待遇他的专家挂号费最高可收到2000元。但唐祖宣从不收专家挂号费,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口头禅是,人家得病就够艰难了,收什么挂号费。人们计算了一下,仅此一项,就减收了几百万元。
他始终救助受灾受难受迫害的干部群众
文革时期,唐祖宣不受派性影响,坚持业务第一,工作第一。对医院一些弟子不愿在派性争斗中耽误时光,唐祖宣就给他们创造学习业务的条件。对于一些个人私心膨胀的人,唐祖宣也尽量给以规劝,使一批年轻人少走了弯路,成长为邓州市中医界的有用人才。
1973年,唐祖宣接待了时任青海省农委的贺主任,贺主任身边跟着两个气势汹汹的中年人,他迫切要求住院。从他的眼神中,唐医生看出了个中缘由,老干部老领导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政治避难。他对随同的医生护士讲:“他的病必须住院治疗。”唐祖宣不仅安派他住院,而且他身上的老毛病,小毛病也得到治愈。贺主任要出院回单位工作,他紧紧握着唐祖宣的手说:“唐大夫,你是一个信得过的人。”
1978年春,唐祖宣到郑州开会。会场外的台阶上,坐着苍白头发的老红军干部刘文书。她一直等到唐祖宣开完会,非拉他到家里吃顿饭,并叫原邓县第一任县长、时任河南省煤炭厅厅长孙鼎作陪。刘文书亲自下厨,喝的是借来的一瓶茅台酒,专门招待唐祖宣。临走,还送唐祖宣一包粉丝。
1974年冬,刘文书所在单位的反对派对她再次下黑手,使用车轮战术批斗她,致使她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体质极度虚弱。这位13岁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过来的老红军,当年多次负伤,蹲过国民党的监牢,如今又处于岌岌可危之地。她带着孙鼎的信见到唐祖宣。唐祖宣精心策划,对外人称是一个医生的至亲,让她住病房,给她细心的治疗,秘密保护起来。后来在胡耀邦同志过问下,刘文书被平反并恢复了工作。
早在1955年,毛泽东主席直接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河南省直到1975年才提上议事日程。可是当时河南中医学院大批专家教授等都已经五零四散,河南省卫生厅管中医的韩俊钦,力荐西医学中医培训班由张仲景的故乡邓县(现邓州市)卫生局主办,由唐祖宣具体挂帅负责。
一个全方位的培训班,中医基础理论、妇科、儿科、外科、内科、肝胆科、肠胃科、针炙、伤寒论、金匮要略专科、内经难经专科等,需要一支完整的有能耐的师资队伍。
唐祖宣汇报,在邓县组织能任教的名老中医师资队伍没有问题,但有些名老中医成份不好,有的下放在农村,有的属白专道路,有的还挂着五十年代的右派帽子,怕不敢聘用。
由河南省、南阳地区行署,邓县三级领导的现埸办公会议确定,尽快把名老中医请回来,让他们把学问传授给学员们,总比他们把知识经验带进坟墓好得多。
按照分工,唐祖宣在最短时间内,让一批名老中医回到县中医院上班。 他们是五代祖传儿科名医段星三父子、名医梅淑敏、名医罗德扬、张朝和,张宝富等。
从1976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在邓州举办的三期河南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圆满收关。唐祖宣作为主要负责人和主讲《社国医学史》《伤寒论》,给领导和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批学员后来成为河南省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技术骨干和学术领军人物,为河南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始终扶助积极进取的中医人才
唐祖宣以亲身经历,多次在讲座中指出:“学医,绝对的无师自通是少有的。”成名后的唐祖宣,秉承恩师衣钵,收徒教徒,有教无类,乐此不疲。
1971年,29岁的唐祖宣,就服从医院分配开始带徒。由此一发而不收,一批又一批,先后66人。他从医生、科长、副院长、院长一路走来。但他从未湮灭带徒的职责,授徒的义务,关爱徒弟的热情,为医院培养了一批批业务技术骨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唐祖宣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被定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由国家安排,他先后于第一批,第二批,第六批共带徒七人。这些弟子皆学业有成,晋升主任医师,并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九八七年,唐祖宣被聘为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高评委委员。针对一大批中医基层工作者,虽然治疗水平高,但学历低,论文少等,长期难以晋职, 唐祖宣建言要求高职评审向基层倾斜,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为河南的中医药基层人员进取打开了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