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帮扶路 拳拳赤子心
——河南省浚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纪实
总编:杨建红 编辑:大山 特约记者: 靳思忠
下篇
村民盼来了文化娱乐场所
(讲述人:崔海宾)
“我能力有限,帮扶一户是一户,我们几个帮扶人员只要真帮扶,什么困难都不怕,随叫随到。”这是帮扶队员给李小屯支部书记崔海宾常说的一句话。3月2日,正是周三全县帮扶日,村两委干部在崔书记的带领下正在村南头文化广场准备为村牌石筹划揭牌仪式,这可是李小屯村群众的大事呀!
说起李小屯村的帮扶工作,离不开帮扶队员几个人的无私奉献。脱贫户卢新合,今年55岁,五保户,是一个二级智力残疾病人,帮扶队员杨文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每次看到卢新合,心里总是酸酸的。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对村里这样的弱势群体,多加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家庭生活,在帮扶政策上给予倾斜,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帮扶队员王敏、肖文爽、高歌经常还给自己的脱贫户打扫屋内卫生、整理被子,从县城几十公里购买些蔬菜、肉、面条,与脱贫户同吃一锅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杨文胜还带领帮扶队员为村办企业有机肥项目申请资金60万元,项目投入生产后,年产值达500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如何让李小屯村在乡村振兴文化方面走在全镇前列,帮扶队员与村干部多次进行交流探讨,最后决定,建设一处文化娱乐广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帮扶队员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发动群众捐款、捐物。2022年元月,李小屯村文化娱乐广场建成,并在文化广场前竖起一块村牌石,以此刻文留念。
现在李小屯村村民活动有了场所,村里还不定期组织秧歌队演出,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
他们是这样帮助监测户的
(讲述人:李玉宝)
2021年10月2日,浚县洪水刚刚退去,县乡村振兴局接上级通知,要求全县各单位帮扶队员全天候下乡排查分包的脱贫户、监测户返贫致贫原因,按照县有关精神,帮扶工作组长崔鹏飞及帮扶队员,来到王含珠村,入村开展帮扶工作。
帮扶队员何绍洋分包的监测户李国强,因7.20洪水自然灾害突发严重困难,家里6口人,4个子女,3个学生1个幼儿,李国强本人又是一个听力一级残疾病人,靠妻子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活。虽然家中贫困,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家里空荡荡的,只有满墙的各类奖状是这个家仅有的财富。为使他们不因贫辍学,帮扶队员除了鼓励3个孩子好好学习外,还帮助他们申请了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教育补贴,购买了书包、文具、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经过帮扶队员入户排查,李国强的房屋被鉴定为D级房,由于重建资金困难,崔鹏飞为村里协调光伏发电项目,预付三年的费用,解决了重建房屋资金的困难。这个村是滞洪区,6户监测户,3户脱贫户。现在家庭生活都比较稳定,每周三帮扶日,队员们都来看望自己分包的监测户和脱贫户,一起吃饭,像是来走亲戚似的。
帮扶队员帮助监测户盖新房
(讲述人:张玉喜)
2021年国庆节期间,帮扶队员来到姜含珠村,看到这里被洪水淹没过的村庄和房屋,队员们第一反应是入户看望自己分包的脱贫户。除了细致入户排查,另外一件事就是脱贫户住房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因自然灾害,监测户岳崇山,房屋被鉴定为D级房,王玉堂带领队员们通过协调县、乡财政、住建、民政部门关系,因洪水受灾的岳崇山危房如期拆除,并开始动工新建。发改委帮扶队员黄旭、常世俊、梁晗、郜俊杰是一批年轻力壮的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一会儿搬砖、一会儿提泥,一会儿推车,干得满头大汗,不叫苦,不喊累。
刚 参加工作的黄旭,在村里帮扶的每一天,都会到监测户家里走访,了解生活情况,难处、苦处、痛处,帮扶他们协调解决,寻找致富路径,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经过多次努力,为监测户岳崇山在本村申请了一个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在平时的帮扶中,黄旭多次自费购买猪肉、蔬菜、面条等生活用品,送到监测户岳崇山和姜新安家里,得到群众的赞扬。一开始到监测户家里说话怯生生的,时间一长感到很亲切,好像是在拉家常。当听到村里人说:“黄旭这孩子没架子,挺好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帮扶队员马素青、和记甫自己出钱给脱贫户姜士英家里买蔬菜、肉、面条,自己做饭,在脱贫户家里一起吃饭,谈心聊天,嘘寒问暖。
扶贫要扶智 真情见扶贫
( 讲述人:卢青海 吴清顺 )
在卢含珠采访时,卢青海书记和吴清顺讲述了这样两件故事:帮扶队员马飞分包的脱贫户孙连奇是一名退伍军人,50多岁,当年在部队是象棋冠军。复员后,回到老家,生活上失去了信心,毅力上失去了斗志,马飞找到他谈心聊天,给他讲:“你应该拿出当年当兵时的勇气,在部队获得冠军的傲气,重新振作起来,再拼搏一把!”从此,孙连奇再一次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干事创业的志气。通过南方一个战友,在杭州市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5000元,现在已经彻底脱贫。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中专毕业后在外地打工,马飞又帮助他儿子联系工作,还帮助他妻子联系家政服务,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孙连奇的妻子见到马飞激动地说:“你真是俺全家的恩人呀!”
另一名帮扶队员吴雪,分包的脱贫户李卫贤,家3口人,夫妻双方都残疾,儿子有病,吴雪每次去李卫贤家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整理的井井有条,也不嫌老人脏。入户排查时,还自掏腰包给李卫贤家买方便面、火腿肠,吴雪自己家庭生活也不是宽裕的。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还拉着脱贫户李卫贤老人家的手,好像女儿拉着母亲的手一样促膝长谈,每次离村,老人总是托着残疾的双腿把吴雪送到村口。寒风中,那道送别的风景总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脱贫户住进了新房
(讲述人:未明友)
宋谢庄是卫贤镇比较出名的文化村,这里在隋末唐初出了一个著名文学家谢偃,世称“李诗谢赋”。唐贞观十七年出任湘潭令。帮扶队员来到这个村,感到村民的民风淳朴,原来这个村分为宋庄、谢庄,以姓氏得名。改革开放后,这两个村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简称宋谢庄村。大多数村民生活的现状是儿女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中无大病者,日子可以维持,家中有人得了重病,便是举步维艰了。
宋谢庄村脱贫户高春喜家里有2口人,女儿常年在外地打工,通过帮扶人员帮助,为高春喜申请到了一个公益岗位,打扫村内街道卫生,虽然不算富裕,但也收入稳定,吃喝不愁。受特大洪水影响,周边田地积水,造成地下水位上涨,河水漫溢,屋内长期潮湿,墙皮大面积脱落,居住环境恶化,在外打工的女儿从朋友圈里看到家乡受洪水灾害无法回家。帮扶工作组长王志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和高春喜多次做工作,从危房中搬出,并为其争取到了1000元资金,对其房屋进行修缮,改善居住环境。目前脱贫户高春喜住上了崭新的房子。
扶贫路上故事多
(讲述人:张爱锋 牛东善)
山西村又名姬店,清末村址南移,居同山之西,改名山西村。2017年浚县发改委分包山西村以来,委党组派出9名帮扶人员驻村帮扶。
脱贫户常贺英,今年76岁,家里2口人,儿子李保军现年40岁,患有精神病,经多次到淇县、新乡精神病专科医院看病,病情好转后,在村里建筑队打零工,谁知在一次干活时精神病又犯了。帮扶队员申明娜积极做李保军的思想工作,让他从病魔中解脱出来。经过申明娜的耐心帮扶,李保军现在可以干一些简单的农活,2021年11月,申明娜通过卫贤镇民政所又给李保军办理了特困供养(五保户)。由于洪水灾害,山西村个别房屋被淹,路上积水一米多深。帮扶队员又给脱贫户常贺英向上级政府申报危房改造,全部由政府出资重新翻盖,老人因此住上了新房。
每次下乡,帮扶队员申明娜总会到脱贫户耿光停家看一看。时间长了,耿光停和妻子李梅凤见到帮扶队员来了,总是乐呵呵地迎进家里,像亲人一样拿出糖果、花生招待他们。老俩口都快70岁了,讲述自己的儿子耿纪冬,1986年出生,才几个月,因打庆大霉素针,留下了智障残疾……李梅凤讲着讲着,泪流满面,痛苦不堪。帮扶队员给他儿子申请了二级智障残疾双项生活补贴,老俩口非常感激。申明娜还自己购买韭菜、肉,做成饺子馅,带着帮扶队员思忠、孟涵,红娜、清爱一起到脱贫户耿光停家吃饺子,就像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
发改委总经济师牛东善,常给帮扶队员讲述48年前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拦惊驴的英雄——山西村脱贫户孟召庆的事迹。孟召庆的一生非常不幸,出生后不满月母亲去世,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父亲只好把年幼的孟召庆送到山西村一个姓孟的家庭生活,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龄,他却因见义勇为落下二级肢体残疾,虽然做了几次手术,但还是没能治好。48年来,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说:“人不能一辈子闷在家里,自己还能动,不能成为废人,还年轻,不能让别人看不起。”1986年孟召庆走出家门自学了修鞋技术,维持自己的生活;1995年又学会了修自行车,在村子里为村民们修车补胎。当问起他对当年的行为后不后悔时,他说:“当时谁遇见那样的紧急情况都会伸手帮一把的,我现在生活是有点难,再难也得过日子不是?”孟召庆很坦然。但让孟召庆放不下心愿是,本该自己勇挑重担,回报父母、回报家庭、回报社会时,却没能力去做,难以心安。帮扶队员被孟召庆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几年来,帮扶队员经常到家里问寒问暖,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有了发改委帮扶队员的帮助,孟召庆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增强了生活的信心。2021年元旦,委领导通过与民政部门协调,又给我们身边的英雄孟召庆申请了社会临时救助资金2500元,使这位感动中国的好人,在新年到来之际,又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